昆明市东川区文化和旅游局(机关)2025年重点领域财政项目公开
昆明市东川区文化和旅游局(机关)2025年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
一、项目名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二、立项依据
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5〕2号)和《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云办发〔2015〕36号)及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 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昆明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昆办发〔2017〕4号)《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昆明市公共文化、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及应急救援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昆政办〔2022〕43号)等文件精神,专项资金依照各地财力状况,建立市县分担机制,资金分配向农村地区倾斜。市县分担比例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呈贡区、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由市级财政补助20%,区级承担80%;宜良县、晋宁县、石林县、富民县、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由市级财政补助60%,县级承担40%;东川区、寻甸县、禄劝县由市级财政补助90%,县级承担10%。
三、项目实施单位
昆明市东川区图书馆、文化馆及9个乡镇(街道)。
四、项目基本概况
在昆明市东川区图书馆、文化馆、铜都街道、碧谷街道、乌龙镇、汤丹镇、阿旺镇、拖布卡镇、因民镇、红土地镇、舍块乡9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及各镇(街道)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文化站(室)功能全面发挥、活跃基层公共文化氛围,在满足基层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工作目标下,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全面开展图、文两馆,乡镇(街道)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特色文化项目的打造和建设。加快构建我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五、项目实施内容
在东川区图书馆、文化馆、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六、资金安排情况
根据财政年初预算下达通知,下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
3,085,623.77元。
七、项目实施计划
(一)加强法律宣贯落实
以文化法治体现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云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全区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
1.设施建设标准化。继续实施公共文化场馆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按照服务人口的规模,充分整合利用辖区内的文化资源,建成功能健全、设施齐备的标准化公共文化场所。
2.服务内容标准化。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免费开放服务,积极开发个性化服务项目。
3.保障水平标准化。按照国家、省、市指导标准,建立健全我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体系,明确区政府主导地位和保障底线,全区统筹推进实施。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适时进行增量调整。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1.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加强面向特殊群体的文化递送服务,积极探索满足特殊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新途径。
2.优化文化资源空间布局。积极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通过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推动区公共文化资源、文化活动、文化服务进一步向乡镇(街道)、村(社区)下沉,扩大文化设施的服务半径,推进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区域联动,共建共享。
3.统筹利用各类文化资源。巩固壮大公共文化服务联盟,加大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资源的整合力度,搭建文化资源融合服务平台。
(四)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1.深入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等文化数字化服务项目,开展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推送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供给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
2.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数字文化传播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数字传播能力,加大网络终端应用开发力度,有效运用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
(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坚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作,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技艺等特色资源,深入挖掘东川区地域特色文化。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基层,培育和扶持民间创作力量,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精品。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定期制定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通过公共文化数字云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同步”与“共享”。继续开展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等“活动,实现阵地服务与递送服务、普及服务与特惠服务相结合。
八、项目实施成效
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完善,管理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九、项目绩效目标表
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