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 www.kmdc.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052224292-202401-828900 主题分类: 政策解读
发布机构: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4-01-19 09:24
名 称: 昆明两会·微访谈|昆明市东川区:2024年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以上
文号: 关键字:

昆明两会·微访谈|昆明市东川区:2024年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6%以上

发布时间:2024-01-19 09:24
字号:[ ]

原文链接

又到了一年一度昆明市“两会时间”。1月16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昆明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开幕;1月17日,昆明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怀揣着800多万昆明各族人民沉甸甸的“民声”赶来,围绕昆明“当好排头兵、实现大发展、率先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新举措,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擘画蓝图。


1月18日,围绕昆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等方面,云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对中共东川区委副书记、区长郝国栋进行了专访。

记者:今年昆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要抓好“三件事”,实现“五方面”突破,同时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就昆明市委十二届六次会议的安排部署和昆明市两会明确的今年工作目标,东川区将以怎样的工作思路和举措来抓好落实?

郝国栋:昆明市委全会和昆明市两会站位高远、催人奋进,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措施,东川将坚决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聚焦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市委打造“六个春城”目标任务,以“产业项目攻坚行动”为抓手,奋力建设“三个示范区”,打造“六个东川”,推动昆明市委全会和昆明市两会决策部署在东川落地生根。

一是坚持大抓产业。工业聚焦“稳矿扩新”,围绕矿产资源,光伏、风能资源,工业综合资源,水资源等做好资源经济文章,推动已签约的农夫山泉等项目尽早开工,力争8家企业升规纳统,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增长16%以上。农业聚焦“改培调”,紧紧围绕小江干热河谷做文章,加速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期工程;招育并举,积极培树省市龙头企业;加快组建种业联盟,推动冬早农业、梯度种业有序发展,调整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文旅聚焦“趣玩东川”品牌,采取运营优先、适度投入、单点引爆的发展模式,加快创建红土地落霞沟、树桔红军渡3A景区,打造临港社区“航道+旅游”小环线,完善牯牛山、妖精塘等网红景点基础设施,举办泥石流汽车越野赛。同时,与周边县区联动,探索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精品旅游路线。

二是坚持大抓园区。深入推进园区“555”发展战略,创建省级绿美园区,实施“双十双百”产业培育,新增年产值十亿企业4户、百亿企业1户,力争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50亿元。

三是坚持大抓项目。包装储备项目200个以上,谋划区级重点项目55个以上,申报省级重大项目22个以上,新开工项目15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亿元以上。

四是坚持大抓招商。持续开展党政“一把手”招商和专业组招商,力争新签约项目50个以上,40个新签约项目入库纳统。年内实现引进省外产业到位资金不低于55亿元,利用外资不低于550万美元。

五是坚持大抓绿色发展。持续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推动矿业绿色发展,创建省级绿色矿山1座,处置过期、废弃矿业权证12个。实现磷石膏综合利用率65%以上。探索碳汇资源项目开发,促进森林、湿地、草原资源增值增效。

记者:东川区计划要建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今年,在融入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方面,东川会有怎样的提升?

郝国栋:东川区是云南省3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是昆明市唯一的资源枯竭城市,建设“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示范区”,是昆明市委、市政府对东川的殷切期盼。去年,昆明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27条意见支持东川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用好、用活这一政策优势,融入新型工业化,努力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一是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立足传统产业优势,稳步发展绿色矿业,推动有色金属、磷化工等传统产业稳产提质。

二是推动以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链条式发展。推动宇泽半导体、旭合新能源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以及中核汇能集中光伏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打造“光伏小镇”。围绕光伏产业链缺环,着力引进硅片、电池片、光伏辅材等企业布局东川,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

三是加快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把再生资源产业打造成东川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年内,实现富兴纸业、铂亚贵金属等项目投产升规,推进有色金属数字化产业园区、磷石膏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力争再生资源产业产值突破30亿元。

四是抓好经营主体培育。持续开展“三个听取”“三进服务”“百名干部进千企”行动,审批事项承诺办结时限压缩率91%以上。新增经营主体4700户以上,“四上企业”突破150户以上,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高新企业2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