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55051号提案的答复
关于对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55051号提案的答复
民建东川区基层委员会:
您们在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55051号提案《关于优化东川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空间布局的建议》,已由东川区人民政府交我局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东川工业布局基本情况
东川工业呈现以园区为中心,园区外多点分散布局的特点。我区工业园区规划以一园四片区布局,涵盖四方地工业园区、碧谷工业园区、天生桥工业园区、太阳谷工业园区等四个片区。目前,园区入驻企业148户,其中工业企业117户。规模以上企业25户。园区外的工业企业基本上是以铜为主(含铁、铅锌等)的金属采选冶、磷化工企业,多分布在西部的矿区、金沙江和小江沿岸的高山区、河谷区。企业总数为301户,规模以上企业11户。其中采选企业(厂)96户。
二、提案办理情况
区政府分件办理后,我局高度重视,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组员的工作专班开展提案办理工作。根据东川区人民政府东政办发[2021]26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沟通东川区民政局、东川区自然资源局和东川产业园区等相关部门,经充分研究及多部门共同办理,办理情况如下。
(一)按“园区内规范提升、园区外从严管控”规划布局原则,创新提质发展东川工业经济。
按照《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各类开发区优化提升总体方案>的通知》(云委[2020]287号)和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做好省级开发区重新履行报批程序有关工作的补充通知》(云发改产业[2020]586号)文件要求,昆明市东川区再就业特区管委会根据东川区人民政府的安排,委托具有专业技术资质的云南省设计院和云南湖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编制工业园区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以《关于云南省东川产业园区情况及发展规划的报告》上报云南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云南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云南省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首批开发区优化提升方案审核情况的通知》(云发改产业[2021]233号文)批复,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区更名为云南东川产业园区省级开发区,核准面积399.37公顷(3.9937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新材料。
按东川产业园区规划方案,东川工业以“一园三片区”布局工业园区和企业建设。即云南东川产业园区,由四方地和碧谷、太阳谷、寻甸天生桥三个片区组成。分两期建设。近期优化提升3.9937平方公里,远期扩园建设15.29平方公里。与原来的东川再就业特色园区面积20.6534平方公里相比,缩减1.3697平方公里。
近期优化提升的东川产业园区规划为“一园两片区”:四方地片区、碧谷片区。
远期扩园建设的东川产业园区规划为“一园三片区四区块”:四方地和碧谷片区、太阳谷片区、天生桥片区。“四区块”:四方地和碧谷片区包括四方地区块和碧谷区块,太阳谷片区和天生桥片区为单独区块。
规划用地规模。近期优化提升的规划用地总面积为3.99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2.98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1.01平方公里,其中:四方地区块规划面积2.28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0.70平方公里;碧谷区块规划面积1.71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0.31平方公里。
远期扩园建设的东川产业园区规划用地总面积为15.29平方公里,现状建设用地5.31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9.98平方公里,其中:四方地区块规划面积6.08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3.96平方公里;碧谷区块规划面积6.79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4.25平方公司;太阳谷区块规划面积0.8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0.73平方公里;天生桥区块规划面积1.62平方公里,未开发用地1.04平方公里。
产业选择。云南东川产业园“1+2”产业体系,即:1个主导产业:新材料产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稀贵金属、新型建材);2个辅助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矿山机械设备、环保专用设备、新能源设备、电子元器件、金属制品)和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产业(绿色农特产品加工、营养保健食品、中药材及饮片加工)。
此外,对于其它一些科技含量高、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单一产业或主导产业的多元耦合产业也可在园区发展,同步发展满足园区配套需求的轻工业和生产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
产业布局。近期优化提升的产业布局。
①四方地片区
定位为新材料产业园区,依托东川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国家级),以现状产业升级为主,作为循环经济产业区和新材料产业提升区来发展。
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冶炼及压延一体化为重点的材料产业,积极推进以尾矿、冶炼渣、涉重危废处置回收利用、磷石膏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新型建材产业。
②碧谷片区
定位为易地扶贫搬迁创业就业区和产城融合带动区,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东川北部新城发展机遇,打造兼具园区和城市功能的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创富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园+产城融合发展区)。
重点发展以矿山机械设备、环保专用设备、新能源设备、电子元器件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配套发展新型建材、商贸物流、新能源产业,辅助发展其他轻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远期扩园建设的产业布局。
①四方地区块。
内容同近期优化提升的产业布局。
②碧谷区块。
内容同近期优化提升的产业布局。
③太阳谷片区
定位为农业康旅产业园区,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依托太阳谷片区现有的生态农业基础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集食品与消费品制造、康养体验、文创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及田园综合体。
重点发展以绿色农特产品加工、营养保健食品、中药饮片加工为重点的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产业,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和其他生活性服务业等产业。
④天生桥片区
定位为昆明北部共建园区、产业发展拓展区,打造昆明市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静脉产业园)。
重点发展以“城市矿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产业,配套发展防水隔热等建材产业和其他轻工业产业。
园区外的东川传统的以铜矿为主、遍布于矿区和金沙江和小江流域的采选冶企业,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区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党和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的政策规定,逐年加大整治规范建设力度,努力提升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全区采选企业(厂)96户,在2020年4月30日前和2021年6月30日前,分2批进行整治,淘汰45户,兼并重组20户,改造提升31户。冶炼企业(厂)43家,淘汰14户,兼并重组5户,改造提升24户。相关企业由139户,缩减至80户,减少42.5%。
园区外的其他工业企业亦同样遵循上述政策精神进行规范整治。
因此,东川工业经济发展就现有各方面政策、形势和情况来分析,必须在国家和云南省批准和限定的规划范围内,盘活现有工业布局空间存量,进行科学合理布局、集约高效发展。
(二)走出东川发展东川,寻找工业经济发展空间是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
对这一思路,我局已征询东川区自然资源局、东川区民政局两部门的意见。对委员提出的充分利用原倘甸两区管委会已建成办公楼宇及其基础设施和所在乡镇国土空间拓展东川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两部门均表示最近几年东川区委、东川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已多次向昆明市口头和书面作出报告,由于事关行政区划、民族政策、社会经济、群众意愿等多方面的原因,昆明市均未有任何回复。即便是已经由东川建成并管理使用的天生桥工业园区,寻甸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前后4次亲自率领由所属部门人员组成的团队,到东川区委、东川区人民政府,要求将这一园区归还寻甸县,并声明寻甸已没有可供工业发展的地域,急需这一园区发展寻甸的工业经济。
东川缺乏足够合适的工业经济发展空间,这是严重制约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局将向东川区委、东川区人民政府汇报,由东川区委、东川区人民政府动员各方面的力量,通过多个渠道、多种形式继续向昆明市、云南省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使这一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为东川创新创业再创新的辉煌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对碧谷片区工业用地规划调整的问题。
因东川产业园区规划布局已经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相关部门明文框定。若对碧谷片区用地规划进行调整,属于对已批准规划的微调,同时大量居民搬迁涉及的土地房屋经济补偿、居民动迁动员等工作,问题复杂,工程艰巨。我局将与东川产业园区管委会协调对接,创造条件争取昆明市、云南省相关部门同意对东川产业园区规划进行局部修编,并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分年度逐步实施。
(四)正确处理好工业用地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做好相关规划衔接工作。
工业用地规划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土空间规划。东川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开展,“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尚未完全结束。尚且东川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底已经到期。东川产业园区规划均能在现有基础和条件下进行,若需变更和调整,须与东川自然资源和城市建设部门对接,确保园区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因此,我们将会同东川产业园区管委会借全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重新修订的机会,把提案中各位委员的建议向编制部门一并反映,把工业用地规划纳入东川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中。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东川工业规划布局关系东川的未来发展,决定了东川发展的规模和发展进程。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在东川区委、东川区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党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全力配合,并充分动员全区各行各业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才能全面彻底顺利完成!
作为提案办理单位,尽管我们能力有限,资源不济,但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善作善成,将各位委员前瞻性的思路和真知灼见的建议,化为启迪和鞭策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的行动指引,立足东川实际,面向未来,敢闯敢干,努力拼搏,为把东川建设成云南省“出滇入川”的北大门和滇东北区域中心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有不妥,请给予批评指正,衷心感谢您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罗 锋 13529070080
东川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
2021年5 月 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