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55号提案的答复
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关于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55号提案的答复
蔡余华委员:
您在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举办非公经济发展论坛,提升产业转型动力的建议,已交我委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各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上存在着巨大贡献,是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目前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区入园企业117户,其中非公企业106户,占全园企业的90%。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解决东川富余劳动力、待业失业人员的主要渠道,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非公经济对于实现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转化、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
二、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推进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在人员紧缺的现状下,首要保证了非公企业党委和下属各支部班子队伍力量的充实,持续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鼓励支持和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努力营造“亲商、重商、安商、富商”的园区投资环境,以党的建设引领园区非公经济建设,经常注重听取民营企业家对园区经济发展的建议意见,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及时解决。目前园区各非公企业管理体制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显著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属性和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发挥日益凸显,为园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二)针对东川区产业转型升级和疫情应对等重点工作,园区管委会牵头制定了“亲清”政商关系服务员等系列制度,配合区级相关部门出台了应对疫情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4条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营商环境提升十大行动、等一系列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文件。期间,通过会议、面商、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等不同形式,充分听取了全区各非公企业对东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坚持“企业吹哨、干部报到”,成立了东川区服务企业“马上办”指挥部办公室,建立县处级、科级、股级干部三级联系服务企业全覆盖的工作机制,下派1204名“亲清”政商关系服务员到所挂钩联系的企业帮助复工复产,通过“一对一、点对点”的协调服务,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事务、开展信息沟通交流、政策解答和项目落地推进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解决了一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三)园区管委会始终以项目开发为基础,以完善配套功能为重点,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基础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人居环境优美、产业布局合理、经济发展强劲的现代化园区,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单靠财政投入明显后劲不足。2020年初,园区管委会精心编制了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和太阳谷就业扶贫基地两大项目,成功争取了政府专项债券资金6.6亿,启动建设了约36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待项目建成使用后,可以通过租赁、购买等多种灵活方式,为东川现有的企业和有意向到东川投资的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有效的缓解了企业在建厂初期的一次性投资压力,让企业把更多资金投入在科技、环保、人才、市场等重要环节上,促进企业向“科技化、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向转变。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是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工业园区非公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从土地、融资、人才等方面加大对非公企业的支持、协调、指导力度。二是着力加强对工业园区电力、供水、交通、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加大政府性投入,进一步优化园区投资环境,同时积极争取与园区入驻有关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强项目用地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并认真做好规划,科学制定园区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盘活土地资源,集约节约用地,使园区每一块土地发挥出最大效益。
如有不妥,请给予批评指正,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2020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