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69号提案的答复
马升红委员:
您在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点亮东川“夜色”,发展夜间经济的建议》提案,已交我局牵头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夜间经济正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藏的巨大文化、旅游、餐饮和休闲消费潜力而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政策出台的基本情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省级已经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云政办发〔2020〕20号)和昆明市《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夜间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到2018年达到228592.2亿元,并且随着我国各地政府对夜间经济扶持力度加大、夜间消费场所的服务市场增加等,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将呈现爆发式增长,预计将在2020年突破30万亿元。结合东川发展实际,应把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消费新动力和经济发展增长点和有效缓解就业的有效抓手的着力点。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4.8亿元,同比下降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0.3亿元,同比下降3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2.67亿元,同比增长12.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270元,同比增长7.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14元,同比增长10.2%。
二、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一)优化经济结构,多措并举让夜间经济活起来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背景下,东川区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足、整体做规模”的产业转型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的拉动作用,稳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随着产业转型步伐加快,东川区坚持“11311”的工作思路和“1+5产业体系”发展路径,推动“一级”向“多级”支撑转变,2019年GDP完成114.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2019年)8.4:24.6:67,实现了“调二产、增三产”的目标。今年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筑牢安全防线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努力把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全区经济变中有增。2020年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前三季度增速预计增长2%,增速与上半年相比预计加快了5.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三季度增加值增速分别预计增长1.5%、2.2%、0.6%,分别比二季度增加值增速预计增加0.3、2.2、5.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逐步回暖。东川区3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5409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8%,增长速度比上半年加快12.7个百分点。消费及服务业逐步恢复。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预计增长5%,增速较上半年增加12.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预计增长4.5%,增速较上半年增加12.2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零、住、餐营业额增速分别预计增长9%、9%、-19%、-13%,比上半年增速分别增加12.1、10.1、26、42.5个百分点。
(二)优化顶层设计,积极谋篇布局
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的原则,结合东川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及历史人文,全心研究探索,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包容多元、彰显特色”原则,结合区域特色、业态定位、消费结构等特点,目前,正在谋划以特色示范街区、热门美食区、大型购物中心、文体娱乐中心为基础的夜间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区商务投促局正准备编制《东川发展“夜间经济”的实施方案》,精心包装了以推动东起路、兴玉路、凯通路等城市重点交通沿线打造2个特色鲜明、区域辐射力强和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区级精品商圈,提高消费资源承载力,增强消费实现、消费创新与消费引领引擎功能的“精品”商业街建设和改造项目;以打造一条以特色餐饮为主并汇聚早餐、中餐、快餐、火锅、小吃、宵夜等为一体的特色餐饮街区建设项目;以支持东起路民俗美食文化特色街、九寰休闲文化创意集市等具有发展潜力的特色街区的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建设等项目。
(三)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凝聚发展合力
1.强化城管监察,整治管理双提升。一是加大城市管理宣传力度。设立了2个城管志愿服务站,向居民发放城管综合执法宣传材料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二是加强占道经营、“七小”行业、学校周边等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工作。积极参与了区食药监局、区卫生局、区工商局组织的联合执法,“疏堵结合”设立了临时流动摊点摆放点,解决摊贩的需求,缓解占道经营的问题。三是加强“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和占道经营清理整治。共清理规范店外占道经营708余起,流动摊点3855余起,暂扣各类物品75余件,其中立案查处12起。检查施工现场62余次,查处渣土车路面泼洒和散装物料运输车辆未覆盖18起未报备、未覆盖3起,处罚建筑垃圾乱倾倒和乱堆放15起。清理乱张贴、乱涂乱画小广告239条,没收违规小广告200余份;清理霸道广告牌22块、拆除布标17余条;劝导乱涂、乱扔不文明行为144起。清理卫生死角10起,疏通下水道污水管网堵塞8起。
2.狠抓违建整治,打击违法建盖。采取疏堵结合,打防并举的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在全区范围内营造违法违规建筑整治工作氛围,为确保违建整治工作有力进行,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为指挥长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建立了联动工作制度,全力抓好工作落实。
3.加强清扫保洁,净化城市空间。一是全面开展常态保洁工作。区城管局环卫站承担建成区33条城市道路150多平方米区域的清扫保洁,112座环卫公厕的管养及辖区93座垃圾房、1200只垃圾桶、88个垃圾集装箱、745对果皮箱的维护,同时还有中转站的运营管理,机械化清扫率达到5%。城区每天共计产生生活垃圾80吨左右,垃圾收集清运全部做到日产日清。共收集清运生活垃圾9600吨,垃圾收集清运率达到100%。二是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按照《东川区2019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东政办发〔2019〕94号)要求,定期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共宣传张贴宣传标语及垃圾分类海报3000多份,发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5000多份,垃圾分类购物袋2000多个,宣传引导辖区居民进一步了解了垃圾分类知识,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推动夜间经济有项目支持、有实体支撑,形成有吃头、有玩头、有看头、有文化、有消费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
4.积极开展停车场建设,破解停车难题。通过梳理统计,东川城区(建成区)人口约6万人,机动车(汽车类)保有量约为1.2万辆,机动车停车位供给总量为1.54万个。此外,东川区启动了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项目,计划用地50亩,总投资1.04亿元,新建1103个停车位,提升改造26个临时性公共停车场。
5.加强服务力度,优化城市环境。一是加快推进便民服务摊点设置。为提升区域经济,做好便民服务工作,进行城区布点规划。目前初步完成选址为15处;二是实施路灯亮化项目。完成东川区背街小巷月牙山至深沟片区路灯改造,安装1.2米30W太阳能LED挂墙式路灯126套,6米30W太阳能LED路灯3套;三是加快公厕建设。在原有的59所厕所基础上,今年计划新建城市公厕3座。
(四)城市环境不断美化亮化,为夜间经济提供发展“硬环境”
1.全力推进美丽县城的建设。按照“完善功能、突出特色、塑造精品”的要求,强化城市规划,推进“美丽县城”建设。积极谋划包装了54个项目,总投资55亿元。目前,拆除违法违规建筑 53.21万平方米,新增绿地5.3公顷,建成区道路亮灯率达到95%以上,全区共计设置垃圾分类投放点32个,设置分类投放棚17个,投放四色桶276只,办公区域分类桶46只,垃圾收集清运率达到100%。
2.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畅通城市交通。东川北部新城建设、东川区档案馆、老旧小区改造、金沙路北延线、东起路北延线、东川区城市水系污染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建成新能源充电桩预计100个。完善网络设施。通过协调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现有区域性通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5G网络试点,目前,已建成76个5G网络基站,已开通公安局、农村客运站、人民医院、会堂、钻石年华等14个站点,城区整体实现4G网络覆盖,全区已实施光纤入户改造工程,接入能力根据用户需要可达200兆/秒。优化城市亮化设施。认真开展照明设施的日常管养维护,维修城区主次干路及背街小巷路灯168余盏,处理地埋路灯电缆故障点9余处,更新改造路灯供电线路39米,检修路灯控制箱28台次,检修路灯专用变压器6台次,清洁路灯230余盏。始终保持我区亮灯率达到98%以上,设施完好率达100%。
3.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东川的应用系统”,项目建设投资为5.47亿元,包括城市治理、产业服务、民生服务三方面的智慧应用,构建智慧东川丰富的“城市器官”。通过智慧政务、智慧公安、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停车、智慧人社等智慧应用建设,促进民生服务普惠均等,提升民生福祉的获得感。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可研,其各要件编制工作有序开展。有效提升东川区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有效提升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4.城市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建城区新增绿地2.42公顷,其中公园绿地2.04公顷;完成团结路上段、学府路3块零星地块的绿化工作765平方米;已完成东川南高速公路入城口美化、绿化工作;积极推进湿地公园水体一体化建设,计划总投资60多万,已完成工程量的70%;已在凯通路、古铜路的中央绿化带种植蓝花楹138株,形成景观大道。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根据国家、省市支持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精神,借鉴全国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经验,根据夜间经济的特点,东川区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着力建设一批夜间经济载体,营造高品质夜间营商消费环境,大幅提升城市开放活跃度,加快形成夜间经济体系。
(一)注重谋划定位,全面科学布局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方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包容多元、彰显特色”原则,尽快研究制定《东川区发展夜间经济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支持政策。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夜间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分类引导,充分利用不同区域夜间文化消费的空间性和时间性特点,将其划分为美食文化、夜间旅游、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等类别,分类制定规划措施,引导错位差异化发展,实现精细化管理、便利化管理。二是合理布局区域特色主题夜文化。引导各区域结合自身夜文化消费的时段地段,发展自己的文化特性,充分挖掘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打造示范街区和休闲娱乐项目。如,城市的中心城区以特色美食文化、都市商贸娱乐文化等为主题;城市后山以山水风情文化和休闲健身等为主题。三是招商引资精心谋划包装产业项目。统筹协调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精心打造一批夜间经济聚集区、夜经济文化、夜经济体育、特色旅游酒店等项目,推动夜间经济有项目支持、有实体支撑,形成有吃头、有玩头、有看头、有文化、有消费的夜间经济发展格局。
(二)加强政策扶持,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支持性政策。按照省市发展夜间经济支持性政策要求,尽快拟定我区支持发展夜间经济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原则上实行“以市养市”,适当给予财政补助。对重点休闲娱乐企业、商铺可研究统筹给予一定的延时营业补贴;降低夜文化街区经营主体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和办证流程,推行便利化申请;对夜文化企业进行税收扶持、用工扶持、经营场所扶持。适度降低夜间电费价格,对夜间场次文化演出给予一定补贴和税收优惠。二是搭建夜间环消费载体。抓实“两提升一打造”,即提升夜间特色街区,比如特色餐饮街区和购物、旅游、文化体验街区;提升夜间购物商圈,比如推动建设24小时便利店、无人超市等业态;打造夜间地标项目,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建筑,构建东川首批“夜东川”地标。
(三)完善综合配套,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提升“夜间经济”的服务功能。充分考虑“夜间经济”特点,完善水电气供给、污水收集排放、生活垃圾清运及处理、公共厕所改造提升等配套设施,提升“夜间经济”的服务功能。二是升级城市绿化美化档次。以中心城市建设项目为抓手,对标对表,重点实施城市道路、公园广场、山头、裸露土地等部位的绿化和街头绿化景观营造,增加城市绿色空间。以“整理、增彩、增量、提靓”为方向,实施作业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三是改善城市卫生环境。做到不留死角盲区,建立健全属地化、网格化、精细化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创建“干净、整洁、有序、美丽”的城市市容环境。四是提升城市景观亮化效果。支持夜景亮化、美化工程改造提升,提高夜间消费场所的辨识度。结合美丽县城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装灯率和亮灯率,实施城市道路美化亮化,打造美丽城市夜景。
(四)创新监管方式,强化服务保障
一是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合理规划设置交易市场、便民摊点,开放夜色文化街区摆卖管制,试点在夜间特定时段允许有条件的“外摆位”试点。二是平衡多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充分研究夜文化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噪音、卫生、治安等问题,平衡好经济主体、消费主体和属地居民之间的利益诉求。三是进一步强化监管服务。进一步做好夜间文化市场整治、安全监管、食品安全、卫生整治等工作。建立夜间经济风险防控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营造安全有序的夜间消费环境。四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区级层面的东川区夜间经济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机制,明确重点夜间经济街区管理机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业态布局、统一协调管理。借鉴先进城市经验,建立“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加强对辖区内夜间经济的协调服务。
(五)遵循市场规律,营造良好氛围
坚持以需求端为导向,用文化搭台推动夜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供给侧入手,打造出品位更高、质量更好、趣味更多的产品,用城市历史文化推动夜生活的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大对夜间经济政策、美景的宣传力度,打造网红经济,吸引广大民众的关注和参与,为加快夜间经济繁荣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如有不妥,请给予批评指正,衷心感谢您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东川区发展和改革局
2020年10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