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9年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昆明市东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9年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报告
一、部门概况
东川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于1992年8月20日,撤市划区后更名为东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一)部门机构设置、编制
东川区农技中心是东川区农业农村局下属二级单位,内设办公室、财务室、旱作组、水稻组、薯类组、课题组六个组室。编制人员37人, 2019年共有在职33人,其中聘用高级艺师11人(取得高级农艺师资格有15人),农艺师14人,助理农艺师7人,工勤人员1人,退休20人。2019年末在职人数33人,在岗控制率为89%。
(二)部门职能
主要工作职责: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区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制定农业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并组织实施;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负责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负责下级推广机构业务指导;负责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实施;按时按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三)部门工作完成情况
2019年上半年,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农技中心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东政办发〔2019〕28号《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川区2019年“米袋子”工程暨粮食生产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狠抓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提高科技覆盖率,稳定全区粮食生产。现将年度重点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完成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目标产量为650千克/亩,面积1万亩。地点在乌龙镇、阿旺镇等优质水稻生产区,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稻鱼共生技术。实际完成百亩核心样板110亩,千亩展示1930亩,辐射带动面积7900余亩。
2.完成米线原料基地建设项目。目标产量700千克/亩,面积2000亩。采取精选良种、旱育稀植、精确定量栽培、科学施肥、全程机械化技术、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实际完成2020亩。
3.完成玉米绿色高质高效创建。目标亩产700公斤,面积2万亩。采用玉米地膜集雨节水措施,实际完成其中百亩核心样板343亩(红土地镇新田村200亩,拖布卡镇松坪村143亩),千亩展示区2343亩(红土地镇新田村1200亩,拖布卡镇松坪村1143亩,辐射带动万亩示范片18000亩。
4.继续推进开花薯1号提质增效项目。
(1) “开花薯1号”原种繁育。目标产量700公斤/亩,繁育面积80亩。实际完成90亩,受干旱的影响,前期出苗较差,中后期雨水较多,虽然组织了防治,但因为连续降雨,未能按时喷药,晚疫病仍普遍发生,影响产量,实际亩量一级种518.3公斤。
(2)“东川区大洋芋”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2019年前期申报工作有序开展,省市级专家于9月6日-7日进行了的实地调研和评审,完善相关材料后,12月24-27日在北京申报。2020年1月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公布“东川大洋芋”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成功,是2019年第四次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中云南唯一农产品。
5.继续推进疙瘩金红薯品牌创建示范项目
(1)疙瘩金红薯品牌示范基地建设。目标产量400公斤/亩,面积110亩。实际完成110亩,今年由于雨水来临较迟,6月底才开始种植,实际亩产552.3公斤。
(2)疙瘩金红薯多点示范种植。目标产量400公斤/亩,面积50亩。实际完成50亩,地点在拖布卡镇格勒村和西瓜地村、铜都街道、乌龙镇包包村、汤丹镇江西村,实际亩产518.3公斤。
6.新品种试验示范
(1)水稻品种试验示范。完成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有色稻米常规水稻品种区域试验,对水稻新品种昆粳11号、昆粳13号开展一致性、稳定性、特异性、丰产性和抗逆性田间鉴定,通过试验明确参试品种的在该生态类型的适应性,为品种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完成水稻试验示范品种共5个:PR25、PR107、滇屯502、云恢290、德优8号。
(2)玉米新品种示范6个品种:大天006、垦玉1505、盛谷1号、盛谷2号、金玉932、金玉579等6个品种,用西抗18作为对照,进行相比较种植。但是由于种植时间早,抽雄孕穗期正是玉米大量需水需肥时期遭遇严重干旱,导致试验示范失败,没有产量。
(3)马铃薯试验示范。收集地方特色优质品种集中示范种植,观察记载品种特性,结合各品种在生产中的利用价值,遴选品种抗逆性及综合表现良好的品种进行脱毒繁育示范特色小品种:云薯105、云薯304、巫峡洋芋、七彩洋芋、马尔科、9-7、绿树洋芋、魏薯、对照(当地开花薯1号)等8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为进一步提升“开花薯1号”品种的品质,增强品种抗逆性及综合表现,从而充分发挥“开花薯1号”品种的特性及其在生产中的利用价值,为打造东川大洋芋农产品地理标志奠定基础,完成开花薯1号不同节令、不同级别试验示范。
7.全力抓好抗旱工作。今年1月以来,我区降雨异常偏少,全区普遍出现重度旱情。面对严重旱情,农技中心积极行动起来,制定了《主要粮食作物旱情应对措施》,发放到各镇(街道)及农户手中,指导农户抗旱保春耕,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
8.种植业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完成
污染源普查工作自去年10月启动以来,农技中心种植业完成15种模式共选取典型代表地块21个点进行调查。今年对铜都街道、汤丹镇、阿旺镇、乌龙镇、红土地镇、拖布卡镇等6个乡镇进行数据核查,核查去年调查的数据是否精准,核查工作于4月底顺利完成。
9.“两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进入验收阶段
按照市区的统一安排部署,配合作业单位完成国土局、林业局、水务局、住建局的相关资料的交接,以及部分资料的转化;影像图处理完毕,通过ArcMap软件对退耕还林等资料在永久基本农田里进行预判。
按外业要求制作完成东川区1个街道6个乡镇(铜都街道、阿旺镇、红土地镇、乌龙镇、汤丹镇、拖布卡镇、因民镇)工作底图,完成外业调查,完成外业调查后的内业数据处理,完成公示图制作。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2.4万亩,占预划总面积的100%。其中:水稻3.4万亩,占预划3.4万亩的100%;玉米8万亩,占预划8万亩的100%;小麦1万亩,占预划1万亩的100%。目前完成区、市级验收。
10.积极主动参与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①.认真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认真组织开展迎省检、国检“六个一”遍访活动,挂包帮责任人严格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的走访次数进行走访,今年以来,15名帮扶责任人共进行了7次走访,做到“核查一遍脱贫质量、宣传一次政策、听一听贫困户心里话、一起打扫卫生、同吃一顿饭、力所能及地帮助帮扶贫困户实现一批微心愿,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并为贫困户带去慰问品。
②.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指导和督查
按照区委、政府及产业分指挥部的安排,完成红土地镇、乌龙镇的产业发展和产业到户清零督查指导,反馈了问题清单和撰写了专项督查报告。
③.优先支持贫困村产业发展
项目优先支持贫困村,加强贫困村农业技术培训,示范样板点安排在松坪、新田、新发、新店房等贫困村实施,为脱贫攻坚助力。
11.加强党建工作
①立足“四个到位”,抓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支部认真贯彻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理论滋养初心、以理论引领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统领,教育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守初心、担使命,不断增强党性、提高素质、发挥作用,充分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②.激励关怀帮扶到位。一是开展一次“党群团结一家亲.齐心共建新家园”主题活动。突出不忘初心、访群众、送温暖、增感情,组织了相关人员参加松坪村组织的建党节系列活动,举行了升国旗仪式、重温入党誓词、听党课、学习了党章部分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慰问老党员等,积极深入贫困户家中交流及座谈;二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病虫害防治等中耕管理;三是组织全体在职党员自愿为脱贫攻坚“一日捐”活动,共捐款4380元。
③.健全组织生活会制度。一是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共召开支委会次,党员大会次,党小组会次,邀请分管领导讲党课1次,支部书记讲党课1次;二是认真组织召开组织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民主评议,开展交心谈心,找出个人存在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到达不断自我提高的目的;三是认真落实民主议事制度。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制定了民主议事规则,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项由各单位提交支委会研究决策,2019年共决策重点事项3项;四是党务及时公开;五是联系群众制度落到实处。事业第一党支部结合“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认真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宣传非洲猪瘟防控相关知识,参与非洲猪瘟防控,宣传扫黑除恶知识和排查扫黑除恶线索,并派出先锋队员18名,驻村党员15名,并且每名在职党员职工挂钩贫困户5户,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四)部门管理制度
我单位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依据制度进行自检、考核。内部制度有《东川区农技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东川区农技中心合同管理内部制度》、《东川区农技中心农业项目管理制度》、《东川区农技中心收支管理制度》、《东川区农技中心下乡管理制度》、《东川区农技中心管理制度》、《东川区农技中心绩效管理制度》。
成立绩效评价小组,组长:普兴林,负责预算支出绩效工作的组织、安排,绩效报告的审核。
成员:马亚、祖春会、樊东梅、文训桃,负责预算支出绩效的分析,汇总,相关材料上报。
自评时间:2020年3月3日至4月15日。
绩效评价小组在单位进行绩效自评工作中认真阅读相关指标,按要求认真收集、准备相关材料,分析研究,核实相关资料,按指标要求进行绩效评价,确保了报送数据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绩效评价水平和评价结果的认可度,增强绩效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五)部门资金来源及使用情况。
2019年财政补助收入728.03万元,其中基本支出607.73万元;项目支出120.03万元。具休支出情况如下:
1.工资福利支出582.01万元,占总支出80%。其中,在职人员的工资奖金支出423.10万元、社会保险缴费及住房公积金支出159.9万元。
2.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11.59万元,占总支出1%。 退休人员医保支出7.09万元、伤残补助1.4万元、遗属补助及退休生活补助3.1万元。
3.商品和服务支出14.13万元,占总支出2%。其中用于单位2019年正常运行用办公费、水费、电费、电话费、报刊费、培训会、差旅费、维修费、福利费、工会经费等支出8.47万元;公务接待费0.84万元;公务用车及其他交通费4.82万元,无因公出国(境)费用。
2019年预算下达数599.06万元(不包括项目资金),2019年决算基本支出数607.73万元(不包括项目资金),基本支出预算执行率101%。
2018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0.68万元, 2019年"三公经费"预算数为0.68万元, “三公经费”控制率为100%。
4.项目支出120.3万元,年末无结转结余。占总支出17%。其中昆财农〔2019〕50号2019年市级科技增粮项目支出120万元;昆财农〔2019〕118号脱贫工作经费0.3万元。
2019年项目拨款收入120.3万元,支出120.3万元,项目支出执行率100%。
(六)政府采购情况。
2019政府采购14.71万元,采购太阳能杀虫灯10.2万元、育秧机1.98万元、马铃薯收割机1.98万元、金蝶软件0.55万元。
(七)固定资产情况
2019年末固定资产原值295.96万元,其中房屋及建筑物226.5万元(累计折旧107.21万元)、通用设备45.66万元(累计折旧39.96万元)、专用设备14.81万元(累计折旧2.54万元)、家具及绿色植物8.99万元(5.58万元);无形资产原值5.25万元(累计摊销2.36万元)。我单位没有闲置资产,固定资产在用率100%。
二、2019年单位绩效目标
2019年我单位预计完成优质稻米基地建设1万亩、米线原料种植基地建设0.2万亩、玉米高产创建2万亩、疙瘩金红薯品牌培育110亩及多点示范50亩、开花洋芋提质增效80亩、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示范20个。项目区单产提高2%以上、科技覆盖率90%以上、群众满意度80%以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推广绿色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评价思路和过程
(一)评价思路
确认当年度部门整体支出的绩效目标→梳理部门内容管理制度及存量资源→分析确定当年度部门整体支出的评价重点→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目的
我单位按区委、区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绩效考核的个性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公开预决算;项目实施前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方案中建立个性化的跟踪评价指标,涵盖了产量目标、质量目标、进度目标、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公众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指标,实施项目测产验收后对绩效总目标完成情况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构建起较清晰、较细化、较合理、基本可衡量的部门预算支出绩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评价依据
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以绩促效、以评促优”的指导思想,确保报送数据材料和绩效评价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项目通过项目领导小组自测、市级专家复测,计算产量、产值,项目实施小组进行计算分析效益。
(四)评价对象及评价时段
绩效评价对象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对象,包括项目区种植户、种植面积、种植效益等。
绩效评价时段:2019年1月1月至2019年12月31日。
四、评价结论和绩效分析
(一)评价结论
1.评价结果
①通过实施技物配套措施,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为社会提供优质农产品,为粮食安全做出积极贡献。我单位实施的项目,项目资金的90%都是农业技术推广配套农资,技物配套农资是直接补贴给样板区种植户,从而减少种植户成本投入,提高种粮积极性。
②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单位因地制宜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项目资金10%用于培训、测产、宣传、包装、引导销售。2019年我单位完成的项目样板区实现总产优质米855.27吨、加工型稻谷1425吨、玉米1344.65吨、“开花薯1号”一级种45吨、疙瘩金红薯70.95吨。种植户收益1262.81万元,涉及受益农户314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00余户。
③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发挥本地特色农产品优势,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因地制宜推广优良品种,实施提质增效措施,支持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2019年实施乌龙米、疙瘩金红薯、开花洋芋三个品牌创建。通过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达到在保护地方特色品种品质的同时提高产量,为社会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提升东川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④推广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科学有效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引导实施绿色防控、粮经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稻鱼共生等技术,做到减肥减药,提升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2.主要绩效
(1)经济效益
①优质稻米基地建设。完成百亩核心及千亩展示区2040亩,经市级专家测产验收,平均单产645千克/亩,总产稻谷1315吨,稻谷按65%的出米率 , 总产优质稻米855.27吨。每公斤优质稻米按市价6元计,亩产值2515元,项目区经济总产值513.16万元。
②米线原料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完成2020亩,经市级专家测产验收,平均单产705.2千克/亩,总产稻谷1425吨,按市价每千克3元计,亩产值2115.6元,总产值427万元。
③玉米高产创建。完成百亩核心及千亩展示区2343亩,经市级专家测产验收,平均单产 573.9公斤/亩,总产1344.65吨,按照每公斤2元计算,总产值268.93万元。
④开花洋芋提质增效项目。2019年-2020年初我单位成功申报“东川大洋芋”农产品地理标志;繁育“开花薯1号”原种90亩,种植地点云南泵龙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平均亩产一级种薯518.3千克,总产一级种薯45吨,总产值18万元。
⑤疙瘩金红薯品牌创建。完成示范基地建设110亩,平均单产552.3公斤/亩,总产60.75吨,实现产值25.52万元;完成疙瘩金多点示范种植50亩,平均单产483.8公斤/亩,总产24.19吨,其中商品薯17吨,订单销售价格6元/公斤,实现产值10.2万元。
项目区合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62.81万元,经济效益较好。
(2)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了全区水稻、玉米、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提高农户的科学种田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安全生产;通过“疙瘩金”红薯品牌创建、开花洋芋提质增效、优质稻米基地建设、米线原料基地建设,鼓励粮经轮作模式,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品种优势,发挥品牌效应,提升东川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提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
我单位注重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的综合素质,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对种植户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促使农业生产科学化、标准化,实现东川农业健康可持续向前发展。通过因地制宜推广良种、发放技物配套农资、指导农户科学有效使用农药,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党的惠农、支农政策得到落实,老百姓真实体惠到党和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党群关系更加紧密,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特色农产品,项目区单产提高了2%以上、科技覆盖率90%以上、群众满意度70%以上,项目涉及受益农户3140余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00余户,2019年没有种植户对我单位服务进行投诉。
(3)生态效率: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农技人员指导农户科学有效使用化肥、农药,鼓励引导实施绿色防控、粮经轮作模式、秸秆还田和稻鱼共生等技术,做到减肥减药,从源头上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降低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面源污染,提升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二)具体绩效分析。对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项进行分析、评价并打分,我单位总分95分,扣5分原因:
1.绩效指标明确性扣1分,是因为绩效自评工作中,实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难通过具体数字来量化。
2.工作目标与部门职能的适应性扣1分、重点项目资源分配合理性扣1分,项目支出预算执行率扣1分,共扣3分。因为项目资金一般在6月以后下达,已错过播种节令,只能在次年实施,项目资金大多也要次来年支付,难于做到工作计划与年度工作目标对应匹配,导致本年度预算安排的重点项目支出与部门项目总支出不匹配,项目支出预算执行低。
3.办公资源投入合理性扣1分,原因是单位工作任务重,公用经费少,办公资源经费保障不充足。
五、主要经验做法
1.扶持鼓励种粮大户,增强辐射带动作用。2019年服务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 12户,通过务工、土地流转、技术培训等方式辐射带动 250余人。
2.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提高农产品品牌效益。引导支持创建了李子沟开花洋芋、疙瘩金红薯等品牌,积极申报了“东川大洋芋”地理标志农产品,计划引导创建乌龙优质米品牌。
3.大力推广绿色种植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单位因地制宜,选择优良品种推广,采用绿色防控、生物农药、稻鱼共生等模式进行粮食作物种植推广,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
4.工作任务实行清单化,压实工作责任。全体职工明确任务,细化清单,提高职工履职责任感。
六、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
2019年1月1日至6月23日,全区降雨量为71.4毫米,较历史同期(261.1毫米)偏少72.6%,较2018年(275.8毫米)偏少74.1%;全区7月4日-5日才来透雨,比正常年份晚了一个多月,导致玉米出苗差,缺塘严重,有的地块补种多次,玉米长势参差不齐、水稻分蘖差、红薯播种期推迟、马铃薯出苗及生长期损害。且雨水集中在7月,整个8月份只在8月2日晚上下了一场透雨,此时正值玉米抽雄、授粉、灌浆期,影响了玉米正常孕穗,加之今年全区玉米遭受草地贪夜蛾危害,导致今年玉米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面广,防治效果不佳,马铃薯产量及品质受到影响。
(二)部分效益目标难量化
东川区农技中心是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的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主要产生的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服务质量的好坏是体现其绩效的重要内容,但在绩效自评工作中,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量化困难。
七、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积极争取粮食产业项目资金,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农业是弱质产业,当前农用物资价格高,农产品价格相对偏低,农户种粮投入高、产出低,这一因素导致农户宁可选择外出打工,或是闲置土地,农民种粮积性偏低。在家务农的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综合素质整体偏低。因此要加大财政投入,让农技部门为种粮户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和补助部分种粮所需农资,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减少闲置土地面积,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二) 建议项目配套一定工作经费,解决农技人员下乡车辆运行费,增加农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措施。部门支出绩效评价是对单位履职的工作实绩和成效做出结论,引导单位建立激励机制调动职工积极性为和责任感,提高财政拨款单位效能、奖勤罚懒、推进工作。
(四)创造学习平台,提升农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五) 转变思想,树立绩效管理新理念。绩效评价工作离不开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提高财政资金“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思想认识,转变观念注重财政资金支出的责任感和效率感,实事求是,提高绩效评价报告质量。
昆明市东川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20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