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思路 残疾人就业增收有保障
发布时间:2019-12-19 09:22
字号:[
大
中
小
]
“我们残疾人身体有缺陷,感觉低人一等,对于外出务工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东川区在对门山搬迁点建设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沪滇合作项目),把工作岗位送到了家门口,使我们残疾人看到了希望,不用出远门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带来收入,为家庭减轻负担,感觉自己再也不是无用的人了!”从汤丹镇搬迁到东川区对门山的残疾人范龙花感慨地说。这几天,在“扶贫车间”学会编制藤椅的残疾人王金翠,又开始学习蔬菜分拣的新手艺,这门手艺适用于食堂配送、生鲜配送或批发,用王金翠的话来说就是“技多不压身,多一门手艺多一份赚钱的机会。”她说:“上次的招聘会上,我看到了一些实体超市和网上商城都在招类似的岗位,可能是现在市场比较需要这样的人,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
为加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帮扶力度,特别是帮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东川区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帮扶了689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身残志不残,很多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来实现人生价值。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残疾人就业问题,东川区人社局顺应其就业增收的愿望,把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作为拓宽收入渠道的重要途径,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成“上班族”,实现增收致富,增强幸福感。2019年,东川区利用沪滇帮扶资金340万元在对门山易地扶贫搬迁点建设残疾人就业扶贫车间。该车间是一个集“蔬菜种植、分拣加工、冷链、包装”于一体的沪滇劳务协作扶贫项目。项目建设用地面积2470.13㎡,建筑面积1756.63㎡。采取“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托云南多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建设100亩欧盟标准高端蔬菜种植样板示范基地,主要种植豌豆尖、菠菜、娃娃菜、藜蒿、洋瓜尖等,带动农户种植不低于1000亩。种植的蔬菜经过分拣、加工和包装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预计年销售4660吨,销售额达1448万元。为保证项目进度,东川区采取同步种植、同步建设、同步培训的“三同时”措施同步推进。目前已培训了有就业能力和愿望的残疾人18人,车间正常生产后将招用上岗,人均月工资收入不低于1500元。
一直以来,东川区就比较重视就业扶贫车间(基地)建设工作,把扶贫车间(基地)建设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残疾人)就近就地就业的有力抓手,通过内培外引,搭建平台和一系列扶持政策的推动,东川区2019年共有符合条件的14家企业被认定为就业扶贫车间,共吸纳农村劳动力近1000人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其中吸纳建档立卡人员347人,区人社局根据文件规定兑付扶贫车间补贴32.7万元。东川区2019年共有国家级和区级就业扶贫基地4家,共吸纳建档立卡人员387人就业,东川区人社局依据相关规定兑付社会保险补贴94.9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