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模式
无障碍浏览

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 www.kmdc.gov.cn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索引号: 主题分类: 2019年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19-12-12 08:28
名 称: 昆明市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53008号提案的答复
文号: 关键字:

昆明市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对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53008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9-12-12 08:28
字号:[ ]

昆明市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对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53008号提案的答复


邹朝坤委员:

您在昆明市东川区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异地搬迁户就业”的建议,已交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区委、区政府扶贫搬迁工作、白鹤滩电站异地搬迁工作、矿山采空区异地搬迁工作、舍块乡整体搬迁工作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异地搬迁户进入到东川区城区范围内居住。这些搬迁户具有以下特点:

(一)绝大多数搬迁人员是文化素质较低,多数只具备小学或初中文化;

(二)多数人依靠务农或在原居住地的矿山务工而生活,缺乏专业的职业技术技能;

(三)搬迁户中45岁以上人员所占比例较大。

搬迁人员在进入城区生活后,因为文化素质低、缺乏职业技能、年龄偏大等原因造成就业困难,全区就业压力亦随之增大,很多搬迁户只能依靠补偿款或低保生活,长期以往,其生活水准将不断减低,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二、意见建议办理情况

(一)政策激励促就业。一是制定《东川区易地搬迁人员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实施办法(试行)》,对易地搬迁人员在东川区内租赁经营场地且持续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场租补贴;对易地搬迁人员创建新型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园区(众创空间)等,并经市级相关部门认定的,给予一次性创业补助;对个体工商户招用易地搬迁人员2人(含)以上,稳定就业1年(含)以上,且签订劳动合同或用工协议,按每招用1人给予个体工商户一次性创业补贴;二是符合条件的优先提供“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扶持;三是入驻基地的人力资源企业或劳务经纪人,符合条件的给予一次性就业服务补贴,并享受意外伤害险、工伤保险补贴和享受场租减免补贴。通过政策撬动作用,弥补了搬迁群众创业能力弱、现行政策标准高的政策空白,鼓励搬迁群众就近创业就业、稳定就业。

(二)搭建平台促就业。在进城集中安置群众最多的对门山安置小区建立易地搬迁就业创业服务站(基地)。采取“服务窗口+劳务公司+企业(合作社、扶贫车间)+易地搬迁劳动力”的运行模式,通过“一点多区”形式,整合搬迁点周边闲置厂房资源,分区、分点推进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工厂建设,辐射带动易地搬迁人员就业创业。易地搬迁就业创业服务站,兼具公共就业服务窗口、技能培训提升、就业创业孵化、就业扶贫基地(车间)、人力资源市场等功能,形成“一站式、多功能、现代化”的易地搬迁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可以利用网络远程控制功能,实现“线上招聘”与“线下招聘”无缝对接,用工企业可以与求职者进行远程面试和现场面试,同时可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功能,开展政策宣传、企业推介、发布用工信息、外出务工意向征集等人力资源服务系列活动,提高招聘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成功率,求职者不出小区就能与用工企业“面对面”交流沟通。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牵挂家里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后顾之忧,服务站多功能平台利用QQ、微信等聊天工具提供亲情视频通话,让外出务工人员和家人可以面对面交流,家人可以看到上班场景、求职者可以看到企业生活工作环境,免除顾虑。同时依托就业创业服务站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代加工企业入驻就业扶贫基地,吸纳难以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经过多方考察论证,目前已引进蔬菜分拣等项目在建设扶贫车间。

(三)“四个精准”促就业。精准摸底。成立由涉及易地扶贫搬迁村的包村干部为队长,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为副队长,驻村扶贫队员、就业扶贫队员为队员的68个易地扶贫搬迁就业服务小分队,采取属地负责、分片包干的方式,对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信息,就业未就业情况进行精准核查,全面摸清每个搬迁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做到“调查一户、精准一户、不漏一人、不漏一项”。精准对接。在精准摸底的基础上,加强与区外对口帮扶地区、区属职能部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重点用工单位的沟通对接,做好岗位需求和用工信息摸排,及时发布招工信息,针对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需求特点,收集区内外岗位信息,“面对面”送到搬迁户家中供选择,做到户均送岗送政策上门不低于3次。同时做好所输送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和教育管理,使其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思想。精准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意愿以及区内外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分类制定实名制培训计划,创新培训方式,以工代训、定岗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精准就业。对达成就业意向的搬迁人员,由就业服务小分队同步做好面试、体检、入职手续办理等对接服务工作,快速输送到用工单位上岗,切实提高就业帮扶成功率。针对部分搬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或患重病等情况,通过安排在安置小区从事保洁、门卫等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对于家庭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暂时不能外出的,一方面鼓励区内用工企业定向招用,通过整合区级各行业、重点工程领域的岗位资源,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一方面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代加工企业帮助在“家门口”就业。

(四)优质服务促就业。易地搬迁就业工作开展以来,就业部门、乡镇(街道)始终用心用情做工作,为搬迁群众提供贴心式、全过程就业服务。比如在开展“送岗上门”活动,利用搬迁户领钥匙时机,在安置点逐幢逐户上门走访搬迁户,了解每个搬迁户的就业去向及就业意向,结合收集到的就业岗位信息开展岗位推荐;比如对在原乡镇已安排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的搬迁劳动力,多方联系岗位,就近安排到区属部门从事门卫、绿化、保洁、物管等工作;比如对已就业的搬迁劳动力,落实好稳岗措施,给予一次性食宿交通补贴、意外伤害险补贴,对家中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一次性生产生活扶持资金等,确保稳定就业。

(五)压实责任促就业。为加大搬迁后未就业群众的就业推进工作,区政府研究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11511”精准就业扶贫行动方案。建立易地搬迁就业工作“五级”责任体系和“三包”落实制度、建立每月“逢五”就业工作日制度,确保工作责任压实、无缝对接、强力推进,取得实效。

通过全区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从搬迁工作开始截止7月初,共开展送岗上门服务700多次,组织招聘会9次,发布用工信息10期,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0000多个,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000余份,悬挂宣传标语130余条、张贴招工信息海报1200余份。通过各种措施新增就业1404人(区内901人,省内区外428人,省外75人);未就业346人(男107人、女239人),其中16至45岁的184人,45岁至60岁的162人。

三、下一步工作方向

在下步工作中,东川区将以稳定易地搬迁已就业人员为重点,以引导未就业人员充分就业为主线,以就业扶贫“六项行动”(春风行动、城乡人员基础信息统计行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行动、就业技能提升行动、劳务协作行动、就业扶贫服务保障行动)和“四个精准”为抓手,统筹区内区外两个市场,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加强宣传,突出“四个注重”(注重远近结合、注重分类施策、注重“两化”并重、注重技能提升),以坚定的决心、坚决的态度、坚实的措施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人员就业保障工作。

(一)加强政策宣传。针对贫困劳动力不想外出、不敢外出、不会外出的现象,改进宣传动员方式,做实做细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指导手册、政策清单以及网上专题宣传、设立现场宣传点等方式,发动基层一线干部、驻村队员、农村劳务经纪人、乡村公岗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点对点”“面对面”宣传,大力宣传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站和就业扶贫政策,帮助各类用人单位、就业扶贫载体和贫困群众知晓政策和运用政策,激发他们参与就业的内生动力,提升转移就业意愿,促进就业扶贫质量。

(二)注重远近、内外结合。就近期而言,立足于让搬迁人员“稳得住”,最有效、最便捷的措施是组织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东川区将把区内就近就地就业与区外劳务输出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就业托底安置功能,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家庭“户均转移就业一人”,能够稳定脱贫。从远期来看,立足于让搬迁人员“能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把易地搬迁就业工作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盘活迁出地生产资源等结合起来,拓展搬迁人员增收门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分类施策。对已就业人员进行稳岗服务,给予一次性食宿交通补贴和意外伤害险补贴,给予家中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一次性生产生活扶持资金,按照属地原则落实跟踪服务保障措施,确保稳定就业;对未就业的,开展送岗上门服务(不低于3次);对达成就业意向的人员,同步做好面试、体检、入职手续办理等对接服务工作,快速输送到用工单位上岗,切实提高就业帮扶成功率;针对部分贫困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家庭成员中有残疾人或患重病等情况,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托底帮扶;对于家庭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暂时不能外出的,一是挖掘区内企业用工潜力,鼓励用工单位定向招用,通过整合区级各行业、重点工程领域的资源,吸纳人员就地就近就业。二是建设扶贫车间,引进代加工企业帮助在“家门口”就业。

(四)组织化与市场化并重。一是提高组织化程度。着力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规范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对每批输出人员实行“打包式”服务,实现岗位信息推送、咨询、报名、推介、培训、招用一体化,在输出过程中由专人负责、专人对接、专人带队,解决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的后顾之忧。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群众主体、市场运作方式,依托已建成的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创业服务站(基地),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窗口、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孵化、就业扶贫车间、人力资源市场于一体的功能,引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搬迁劳动力签订就业服务协议,鼓励和支持易地搬迁劳动力通过市场化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

(五)注重培训实效。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意愿以及区内外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建立用工信息与培训工作衔接机制,由就业部门将用工信息提供给培训机构或用工企业进行培训引导。提高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外技能培训比例,让更多具有东川本地特色、有市场需求的保安、护工等工种纳入到技能培训中。继续加大易地搬迁人员技能培训力度,分类制定实名制培训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对已就业人员,采取短信送学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律知识、心理健康、安全防范等知识培训,提高稳定就业质量;对居家就业人员,开展网络创业、电商等知识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对有外出就业意愿人员,对接市场需求紧俏岗位,创新培训方式,以工代训、定岗培训、订单培训,提高就业竞争力。

如有不妥,请给予批评指正,衷心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昆明市东川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9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