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川区农村常住人口分类管理工作方案
为做好农村人口的精准管理,进一步完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我区决定对农村人口实行分类管理,现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对农村常住人口的分类管理,实现分类帮扶,以“红卡户”、“蓝卡户”、“紫卡户”、“黄卡户”和“绿卡户”进行分类,以先脱贫带动后脱贫、先富带动后富为工作思路分类施策,把“红卡户”兜底保障一批;“蓝卡户”半兜底帮扶脱贫一批;“紫卡户”资金扶持加劳务输出带动增收脱贫一批;“黄卡户”政策持续支持提升巩固一批;“绿卡户”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一批。从而实现全区2018年脱贫摘帽的总体布局,使我区的农村人口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二、识别、管理与帮扶
(一)红卡户
识别:严格对照“明白卡”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家庭成员中均为不具备劳动能力人口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智障、重残、重病患者等,不能发展产业,不能实施就业扶贫的无业无力人员定为“红卡户”。
管理:“红卡户”实行社会全部兜底保障,包括低保兜底、养老保险保障、医疗保障与住房保障,彻底通过社会救助或帮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达到“两不愁、三保障”。
帮扶措施:1.区民政局牵头保障“红卡户”的低保金、养老金等问题的解决;
2.区人社局牵头保障“红卡户”的基本医疗与大病保险工作,并完善大病救助机制;
3.区住建局与区发改局牵头为“红卡户”建好安全住房,区水务局和区交运局分别做好生活用水保障和道路通达工作。
(二)蓝卡户
识别: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的家庭成员中,有部分家庭成员为智障、重残、重病患者,但有具备劳动能力人口,可以进行部分技能培训开展劳务输出或给予一定发展资金能自行发展产业的定为“蓝卡户”。
管理:“蓝卡户”实行社会部分兜底与发展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让贫困户达到“两不愁、三保障”,通过一定的资金扶持让贫困户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发展产业,带动增收。
帮扶措施:1.区民政局牵头保障“蓝卡户”的低保金、养老金等问题的解决;
2.区人社局牵头保障“蓝卡户”的基本医疗与大病保险工作,并完善大病救助机制;
3.区住建局与区发改局牵头指导“蓝卡户”建好安全住房,区水务局和区交运局分别做好生活用水保障和道路通达;
4.采用“产业脱贫”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
(三)紫卡户
识别:对除“红卡户”和“蓝卡户”以外的贫困人口,即家庭成员身体健康,主要是因学、因灾、缺技能、缺资金,生产条件差等原因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定为“紫卡户”。
管理:“紫卡户”实行给予一定的帮扶,开拓一定的就业资源,开展一系列的技能培训通过贫困户自身发展,发展产业改善生活状况,达到脱贫标准。
帮扶措施:1.区人社局牵头为“紫卡户”搭建务工平台,定期召开劳务输出招聘会,解决务工增收问题;
2.“七个一批”牵头部门,结合工作职能,提升贫困户生产技术水平,积极做好资金补助工作,确保政策与资金双到位,提高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
(四)黄卡户
识别:对2014-2016年已经脱贫,但脱贫质量不高,人均纯收入略高于脱贫标准2952元,返贫风险大的脱贫户定为“黄卡户”
管理:对“黄卡户”脱贫不脱政策保障“富起来”,持续性给予扶贫政策,如:银行贴息贷款、农业种植养殖种苗发放和专业技术培训等。
帮扶措施:继续沿用帮扶措施,在原脱贫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提升。
(五)绿卡户
识别:对家庭收入稳定且明显高于国家脱贫标准,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农村人口定为“绿卡户”。
管理:积极鼓励“绿卡户”带头创业增收,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卡型分类与模板
规格、材质和格式另文明确。
四、工作时限与阶段
结合省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工作开展,在高标准完成精准识别工作后按步骤实施。(根据《云南省贫困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方案(讨论稿)》时限要求暂定为)
(一)动态识别阶段
6月30日前完成农户和贫困对象基本情况核实、信息数据(纸质)采集;7月10日前完成筛查、比对、核实;7月30日完成评议、公示、审定;7月31日开始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二)摸底排查阶段
8月1日—10日开展调查摸排,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农户进行分类统计,以《建档立卡贫困户调查登记表》为分类依据,初步确定“五色卡”人员分布与规模。
(三)入户张贴完成阶段
8月11—31日全区按照统一样式,制作“五色卡”,并完成进村入户的安装工作。
五、工作分工
本次贫困人口分类由区级扶贫办,“挂包帮”、“转走访”联席会议办公室进行统筹,乡镇负责落实,帮扶单位及人员负责信息的实时更新。
六、备注
具体工作标准及要求与国家和省不一致的,以上级的明确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