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以来,东川区始终坚持开门搞教育,主动倾听民意、解民忧,促实效办好民生实事,回应群众关切,把作风建设与服务群众深度融合,用心用情用力为民办实事,解难题,将学习教育成效体现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实效上,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家门口摘橙子就能挣钱,还能照看上学的孙子,这日子踏实!” 初秋时节,东川区拖布卡镇村民李大姐蹲在自家橙园里,手里的剪刀麻利地剪下金黄的果实,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通过镇上的 “橙乡驿站”,她不仅学会了科学种橙,每到采收季还能在千亩橙园打零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抹朴实的笑容,是东川区各部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多元发力办实事的生动注脚。从构建就业服务网络到守护特殊群体,从筑牢应急防线到传递民生温度,这座乌蒙山区的小城,正用实打实的行动,将 “民生清单” 变成群众的 “幸福账单”。
就业是民生之本,东川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让群众 “找岗不难、增收有路”,实现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9096人。区人社局等部门把岗位送到群众 “手边”,让 “家门口就业” 从愿景变成日常。“幸福里” 社区创新推行企业按需 “点单”、“幸福里” 驿站和劳务公司联动精准 “派单”、群众 “接单” 的服务模式,构建起以 “幸福里” 社区就业平台为龙头,以零工市场、公共就业服务站点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支撑的就业服务体系,让群众找岗就业更便捷。学习教育以来,区人社局提供有效就业岗位21315 个,促进 358 名群众就业,开设无人机驾驶员、美容师、短视频制作等工种培训班 9 期400人,助力群众“家门口”就业。
云南东川产业园区-碧谷园区的就业驿站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以 “政府主导+市场参与” 模式建成的就业平台,集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园区内再生资源、新能源等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用工保障,也为求职者搭建了精准对接的桥梁。
铜都街道创新实施的 “家门口就业幸福工程”,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 “稳稳的幸福”。通过成立 “红色就业联盟”、构建三级联动体系等方式,提供更多本地岗位,并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就业服务专窗,让群众 “找工作不出村(社区)”。
在乡镇村落,一个个特色驿站就像散落在山间的 “暖心包”,装着群众最需要的服务。拖布卡镇依托特色橙产业建成的 “橙乡驿站”,集就业服务中心、电商直播间等功能于一体,通过开展橙业种植技能培训,为千亩橙园输送劳动力,带动群众增收。
阿旺镇的 “暖心驿站” 则集 “小向管家”、幸福食堂、“四点半课堂” 等功能于一体,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及留守儿童提供贴心服务,成了老人和孩子的 “第二个家”,让留守者安心、外出务工者放心。 “暖心驿站” 的幸福食堂,让独居老人张奶奶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四点半课堂” 里总是传出阵阵笑声,留守儿童小林在这里完成作业、参加活动,让在外务工的父母少了许多牵挂。
在就业服务网络持续织密、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的基础上,东川区更在群众的急难愁盼处下功夫,让民生保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东川区红十字会立足 “党政所需、群众所急、红会所能”,整合社会爱心捐赠资金,建立起规范的审核和公示机制,开展 “博爱助医”“博爱阳光” 助学救助行动,为家庭困难的病患者和学生送去关怀。患慢性病的低保户刘大叔,就通过 “博爱助医” 领到了救助金,缓解了医药费压力,他常说:“这钱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同时,区红十字会着力构建 “培训 + 设备 + 实战” 应急救护体系,联合社区及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所等开展地震逃生演练与应急救护培训,为消防救援大队新队员、企业员工等定制课程,还走进学校和幼儿园普及急救知识。
如今,东川区通过各方努力,构建起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和民生保障网络,让就业岗位在家门口涌现,困难群体得到贴心帮扶,安全防线愈发牢固。群众脸上的笑容,正是 “幸福” 二字最生动的诠释,这幅民生改善的动人画卷,正在乌蒙山区徐徐展开,谱写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的动人篇章。
记者:吴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