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新闻动态
铜都街道党建领航“雁阵”飞 打造家门口就业红色引擎
[作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7-16 08:34来源: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

近年来,铜都街道以“东川雁阵”党建品牌为引领,通过党组织“领路”、党员“带路”、群众“赶路”的“雁阵”模式,实施“家门口的就业幸福汇”项目,整合各方资源,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实现“培育家门口工薪族、开发家门口微阵地、搭建家门口就业圈”三大目标,让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推动党建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促进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双提升。

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彰显党建引领实效

党建引领强根基,筑牢就业服务“红色堡垒”。成立“红色就业联盟”,运用兼职委员制度,联合辖区行业部门、商会、企业、社会组织签订家门口就业共建协议,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企业网格”三级联动体系,实现政策、岗位、培训资源高效整合。通过政策保岗,推出铜都街道“地块招商图册”“项目超市”等载体,吸引企业承诺“每投资100万元提供10个本地岗位”,2024年依托招商协议锁定就业岗位300余个。打造红色就业服务阵地。在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就业服务点,配备27名专职工作人员全域覆盖,提供政策咨询、岗位对接、技能培训“一站式”服务,将就业服务深度嵌入党群服务阵地,实现群众找工作不出村(社区)。

精准摸排提质效

打通供需对接“最后一公里”

建立“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摸排企业空岗形成“岗位需求清单”,掌握失业人员及就业困难群体需求形成“居民需求清单”,梳理村(社区)闲置资源形成“技能培训资源清单”,为供需精准匹配奠定基础。达贝社区、龙洞村等5个村(社区)通过土地租赁年增收33.41万元,通过企业分红村集体经济增收40万元,依托利益联结机制开发乡村保洁、设施维护等公益性岗位30余个,优先安置脱贫户、残疾家庭。落实“敲门问需+线上推送”双轨机制。组织网格力量开展“敲门问需”行动,按季度更新用工数据,实现“岗位找人”与“人找岗位”双向精准对接。发展就业帮扶车间13家,年内吸纳脱贫劳动力325人。2025年发布招聘信息5期,整合区内外409家企业岗位资源,提供就业岗位21315个。

多元赋能拓渠道

形成就业创业“生态闭环”

开发“特色岗位+弹性用工”模式。2023年以来启动建设东川区铜都街道国家数字生态农场项目,以数字农场为引擎推动传统农民向“数字农工”转型;设置农业物联网技术员、无人机飞手等新型技术岗位60个,吸纳返乡青年、脱贫户参与技术培训上岗,人均月收入4500元。通过弹性季节用工兜底,项目建成后可提供35个长期岗位;规模化种植小米椒、花青素玉米等作物,创造200余个季节性岗位,灵活吸纳留守妇女和中老年劳动力参与播种、采收等环节,人均日收入120元。开展定制化技能培训。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等院校,柔性引进农业科技、文旅规划等领域专家13名,采取“理论+实践+观摩”培训模式,优先覆盖就业困难群体。举办无人机操作、民宿服务等定向培训及座谈会8期,实施“新农人主播培育计划”,推动村干部、村民化身乡村主播。共建“绿美龙洞助农直播间”,销售芒果、脐橙等50余种农产品;举办阿旺脐橙、拖布卡红土橙直播专场,带动5个村直播带货360余次,户均增收1.8万元,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提升品牌示范效应。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日”,每月举办招聘会、创业沙龙等活动;联动开展“百日攻坚行动”“春风送岗”招聘会4场,汇集区内外400余家企业用工信息,释放岗位23591个,累计吸引750人现场求职,形成“技能提升—岗位匹配—收入增长”闭环。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