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问题村”,今朝绽新颜。如今,乌龙镇坝塘村道路整洁、绿树掩映,大树杨梅、软籽石榴、西瓜、草莓、软枣猕猴桃等全村特色多元化种植布局已形成。这个曾经基础设施陈旧、矛盾频发、发展乏力的水库移民村,如今已成功蝶变为“全国文明村”,奏响了一曲乡村文明和谐的动人乐章。
坝塘村是一个水库移民村,水利资源丰富,辖区国土总面积8.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600米,年降水量950毫米,种植条件好。
坝塘村的巨变,始于从软弱涣散到坚强核心的组织引领。过去发展乏力、治理薄弱的局面,在强有力的党组织引领下被彻底扭转。村两委创新开展小支部“擂台赛”,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推行“党群连心微网格”,让党员、村民代表、妇女代表深入网格精准服务;深化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整合资源,构建起共建共治的新格局,为振兴奠定了坚实根基。
组织强起来后,昔日“脏乱差”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今日最亮眼的名片。村里痛下决心整治,建立了完善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处理体系,配备力量确保日产日清;划定专门养殖区,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建设沼气池12座;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日”活动,清除卫生死角,引导村民养成环保习惯。如今,干净整洁已成为坝塘村的常态和骄傲。
环境变美了,陈规陋习也逐渐被文明新风取代。村里充分利用文化活动阵地,举办道德讲堂,评选文明家庭和“最美村民”,提升村民素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倡导厚养薄葬、喜事新办,坚决抵制铺张浪费;丰富多彩的常态化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营造出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过去单一薄弱的产业格局,如今已发展为多元兴旺的特色种植业。依托良好的国土条件,村里大力发展大树杨梅、软籽石榴、西瓜、草莓、软枣猕猴桃等产业。通过邀请专家技术培训、鼓励成立8家专业合作社并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提升了种植技术和农产品附加值。如今,全村特色种植总面积达1760亩,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5万元。更依托“生态乌龙”党建品牌馆,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坝塘”品牌。
有效的基层治理保障了从矛盾多发到和谐稳定的转变。村两委加强自身建设,健全考评机制;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长效机制,维护村庄稳定;特别注重民族团结,以“梅”为媒搭建交流平台,切实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载文明而驰,驭新风前行。坝塘村从“乱、陋、穷”的“问题村”蝶变为“治、美、富”的“全国文明村”,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书写了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来源:东川区乌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