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川区乌龙镇坚持农文体旅融合发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产业发展、文体活动、和美乡村建设中,持续推进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努力绘就产业兴、民族亲、乡村美的新画卷。
壮大特色产业,促进群众增收。乌龙镇结合本地资源条件,持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着力促进各族群众增收。先后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建设水稻繁育基地、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推广水稻新品种及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推动乌龙米种植面积由1000余亩扩展到4000余亩。采取“党组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订单”发展模式,先后成立乌龙米种植合作社,依托沪滇协作帮扶资金建成大米加工厂,深化村企结对联建。探索“稻田+”模式,探索打造集种植加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模式,以“一粒米”撬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乌龙镇结合实际,持续培育壮大肉牛养殖、蓝龙虾养殖和杨梅、蓝莓、小枣、樱桃、金花梨、七彩花生种植等农业特色产业,积极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同时,积极培育村播团队,举办2025年村级直播团队培训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头雁集训营”电商直播实训活动,培训村播30余人,村(社区)书记、驻村队员等走进直播间推介本土农特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217万元。强化配套服务,争取邮政、顺丰、中通等物流企业增设村级网点,让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助力各族群众增收。
坚持文体搭台,促各民族“三交”。乌龙镇立足“城市后花园”定位,创新打造“季季有活动、年年有亮点”的文体活动矩阵。从春季的山地自行车越野赛、杨梅文化活动,到夏季的“W村BA”篮球赛、摩托车拉力赛,再到秋季的摸鱼节、丰收节,以及冬季的春节系列文体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到各类文体活动中,以活动搭台、文化浸润、群众参与的方式,让各族群众在共娱共乐中增进情感、促进团结。借助绿美乌龙生态资源禀赋,举办“趣玩东川·梦想续航”2025年首届山地自行车越野穿越赛,吸引20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骑行爱好者参赛。同步推出农特产品展销、民族美食集市、东川特色铜制品加工展示等10余项配套活动,形成“车辙过处皆风景”的沉浸式体验。扎实推进共同体建设,每逢端午回汉群众齐聚一堂,共同参与到文艺演出、趣味套圈游戏、包包子等活动当中,呈现回汉民族一家亲深厚情谊。杨梅文化活动上,各族果农共享种植技术,杨梅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致富果、幸福果,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的底色越擦越亮。丰收节期间,全镇各族群众代表齐聚一堂、同庆丰收。通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各族群众时常相聚、越走越亲,“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聚力共建共享,建设和美乡村。乌龙镇坚持党建引领,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宣传教育,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进对“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认识,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涌现出以张顺东夫妇为代表的全国先进典型,其夫妇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孝老爱亲模范”、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乌龙镇荣获云南省“绿美乡镇”称号。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努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乌龙镇坝塘村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来源:乌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