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新闻动态
【喜迎党的二十大 我看家乡新变化】东川这十年 易地搬迁群众住新居 开启幸福新生活
[作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9-23 08:25来源: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

“搬进了东川城区,孩子上学、上幼儿园都很方便。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带这两个小子!”

28岁的皮忠丽是个年轻宝妈,两个儿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都正值活泼淘气的年龄。她的丈夫在东川矿山工作,工作忙起来,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做家务、照顾孩子几乎全由皮忠丽一人承担。不仅如此,她还在附近的超市有一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忙碌,但也充满希望。

这样的生活,是几年前的皮忠丽完全不敢想象的。易地搬迁,给许多东川家庭带来了新机会、新梦想。

易地搬迁:新居开启全家幸福生活1


“搬进了东川城区,孩子上学、上幼儿园都很方便。不然,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带这两个小子!”

28岁的皮忠丽是个年轻宝妈,两个儿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幼儿园,都正值活泼淘气的年龄。她的丈夫在东川矿山工作,工作忙起来,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做家务、照顾孩子几乎全由皮忠丽一人承担。不仅如此,她还在附近的超市有一份工作。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忙碌,但也充满希望。

这样的生活,是几年前的皮忠丽完全不敢想象的。易地搬迁,给许多东川家庭带来了新机会、新梦想。


“孩子上学老人看病都方便,安心多了”

皮忠丽一家是2018年年底从东川区舍块乡云坪村搬迁到城区的。之前她家居住的云坪村地处偏远,海拔320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距东川城区123公里,距最近的集贸市场也有20公里,交通十分不便。村里的孩子在入学前,基本都处于“放养”状态。

“如果不从山里搬出来,家庭就基本没有增加收入的机会,孩子的前途也受影响。现在搬进城里,住电梯房,孩子和老人都有自己的房间,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孩子上学的问题也解决了。”谈起迁入新居之后的生活,皮忠丽非常高兴。

和皮忠丽一家一起搬到东川城区的云坪村乡亲共有497户1924人,杨仲平、王会琼一家也在其中。王会琼说,原来上中学的孩子到校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从学校到家,路上来回就要花大半天时间,两个星期才能回家一次。现在,家里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学校离家都很近,孩子每天都能回家,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多了,也有更多机会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

除了孩子上学,让杨仲平、王会琼更感到满意的,是家里的老人现在就医非常方便。“离家不远就是卫生所,大医院离得也很近。原来住在山里面,家里人有个伤病,要折腾好几个小时才能到医院,搞得每次都提心吊胆。现在看病方便,我们安心多了。”

云坪村委会副主任明兴万介绍,云坪村整村易地搬迁后,乡亲们的生活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家庭收入更是大幅提升。村民搬迁后,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集中规划种植养殖业发展,现在种植了500亩高山经济林果和1400亩中药材,这些高价值的农产品提高了土地收益,参与合作社的村民都能从合作社得到一份收入。同时,当地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为易地搬迁的村民办了多次就业培训,并组织劳务输出,截至目前,已为搬迁到城区的1218名村民提供了各类工作岗位900多个。“现在,很多参加过培训的村民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用自己的劳动技能,为家庭创收,大家都在努力让全家人过得更好。”


“有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我很满意”

从劳作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到工作在工厂车间里的工人,不少易地搬迁的村民迅速完成了身份和意识的转变。

在位于东川区碧谷街道洗尾嘎社区的昆明艾福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贫车间”里,工人们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绕线、组装、校准……经过20多道工序,一只完整的变压器就组装完成了。在这条流水线上,熟练工人每天最多能组装1000只变压器。

艾福思公司的主业是电子元件及LED光源的加工制造,产品销往国内珠三角等地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公司2019年落地东川区以来,先后在东川开办了4个“扶贫车间”,吸纳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让乡亲们实现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心愿。

村民范顺丽在“扶贫车间”工作了2年多。2018年,她和家人易地搬迁到碧谷街道,从村民变成了市民。下山之初,她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直到2019年“扶贫车间”开到了家门口。“有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我自己每个月就有3000多元工资,而且还方便就近照顾家里,我很满意。”范顺丽说。

易地搬迁:新居开启全家幸福生活2

“扶贫车间”超过九成的工人都和范顺丽一样,过着“楼上生活、楼下就业”的生活,在收入增加的同时,更好地照顾家人。

“我们的这些车间都在碧谷街道洗尾嘎社区,另外3个车间分别在起噶、对门山、拖布卡,目前4个车间总就业人数有286人,其中179人来自脱贫户。拖布卡车间建成之后,近期还会新增100个就业岗位。我们还在搞职业技能培训,能培训900多人……”说起这些“扶贫车间”的故事,艾福思公司的负责人朱照福如数家珍。


“东川的基础条件,完全符合企业需求”

16岁独自外出打工,在外打拼20年,36岁返乡创业。朱照福说,因为自己体会过背井离乡的滋味,所以创业之初,他把电子厂开到老家云南,希望乡亲们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

朱照福的第一家电子厂设在他的老家——楚雄州南华县。随着订单不断增加,朱照福准备新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新厂选址时,他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东川。

“当时考虑在昆明设厂,我考察了很多地方。有一次我来东川,发现这里的条件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首先,东川是昆明市搬迁人口最多、城镇化安置率最高的县区,需要就业的人比较多;而电子元件加工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工人,东川的基础条件完全符合企业需求。其次,东川是个老牌工业区,群众对工业项目的接受度比较高,交通和区位也有优势,利于企业发展。与当地政府进行初步沟通后,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就把第一个‘扶贫车间’盖在了碧谷街道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在建厂过程中,东川区为朱照福提供了大量支持。租用已建的闲置厂房,对“扶贫车间”给予政策扶持,统一领导实施、统一步调推进,快速推进建设……仅用了3个月,项目就完成了建设、验收,实现投产。

自2019年在东川办厂以来,朱照福的车间里,大部分工人都是易地搬迁户。“他们从山上搬下来以后,我们考虑得最多的就是怎么才能让他们留得住、能致富。以产业带就业,是最好的办法。”为了让厂里的工人安心工作,朱照福想了不少办法。

“村民进厂工作,第一个月都是固定工资2300元,第二个月除了计件工资外还有额外补助,等完全上手后,再按件计酬。这样就避免了工人刚工作时熟练程度不够导致收入低,影响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熟练以后,基本上都能保证每月3000元的平均工资,最高的能拿到5000多元。”朱照福介绍。

为确保“扶贫车间”的正常运行,当地政府还与企业签了保底收购协议,确保工人收入相对稳定。另外,企业采取灵活多样的用工方式,发计件工资,让搬迁群众实现“上班自由”和“收入自由”。

工作和收入有了,家庭也能兼顾,易地搬迁群众的心稳住了,家安下了。


文稿、图片来源:都市时报 东川融媒体中心

记者:伏立群 刘巧红 赵茜 孟俊 熊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