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党务公开
东川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作者:政府办公室发布时间:2022-01-29 10:22来源: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
自脱贫摘帽以来,东川区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三农”工作全局,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统筹推进,聚焦“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大力促进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系统升级,全区农村人居环境和基层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健全体系,搭建人居环境促乡村治理的“制度墙”。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注重健全完善农村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机制,不断加大督促指导力度,推动责任落实到位。一是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充分发挥区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区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机制,成立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和区长担任“双组长”,确保高位统筹推进。相继制定《东川区进一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五年行动实施方案》、《东川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实施细则》和各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各项任务落实。二是健全责任落实体系。制定出台《东川区区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清单》,分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明确职责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着力构建区级领导统抓、区直部门分类主抓、乡镇(街道)承担主责、村组具体负责、相关人员专职实施的“五级联动”体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对工作不力的乡镇、村一把手采取一票否决制,确保工作有效推进。三是制定统一标准体系。区级制定标准、部门联动整治、镇村对标落实。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估标准,将全区8个乡镇(街道)、122个村(社区)1014个自然村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范围,细化现场评估 8大类43项评价指标。在乡村振兴示范村、示范镇创建中明确“四有四无”标准,为非示范村提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在全市范围率先制定“五堆”整治标准和规范,以图片对比等简单易懂形式,让基层群众能准确掌握环境整治“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样”。四是强化资金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项目资金,东川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122个村(社区)1014个自然村,三年行动期间,累计投入1665万元,在全区建设行政村公厕112座;投入资金576.16万元,在全区改造卫生户厕14404座;安排专项资金3060万元用于开展“村清洁、户干净”整治活动,在全区建设垃圾生活处理设施7座;累计投入550万元,对全区集镇管网等设施进行了建设。2021年累计投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9472.39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和其他项目建设。



 创新载体,打好人居环境促乡村治理的“组合拳”。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的过程中,既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又突出重点、力求突破,重点打造可复制、利推广的整治模式。一是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以点带面推进示范创建。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乡村振兴融合起来,充分利用东川区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资金优势,协同推进精品示范村、美丽乡村、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一五十百千”创建、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工作,创建省市示范点44个,阿旺镇大石头村被评为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阿旺、乌龙被评为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优秀乡镇,122个行政村均达到卫生村标准。累计申报省级美丽乡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3个、评定区级美丽乡村7个,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常态化、制度化。二是创新“干部搭台、群众唱戏”的活动形式,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构建“区、镇、村、组”四级责任体系,村“两委”统筹村级配套组织人员、驻村工作队员、挂钩帮扶工作人员,通过干部带头,创新活动,带动群众参与。把“村清洁、户干净”与“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有机结合,每周至少举行一次“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以文体活动、场院会、院坝会、火塘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活动开展到小组,促成群众养成清洁健康好习惯。开展诚信超市建设,将村民贯彻落实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参与每月环境卫生整治日活动情况、乡风文明评比等内容纳入“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实物进行激励。开展“五星家庭”评比的“新时代新民风”建设活动,把农村人居环境卫生列入“五星家庭”评比内容,积极引导群众改变个人不良卫生习惯,强化家庭环境卫生建设。三是健全人人参与的长效机制,提升群众参与的主动性。指导各村(社区)成立了“四个协会”(公路养护协会、红白理事会、环境整治协会、饮水管护协会);建立了“三项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垃圾清运收费管理制度、水费收缴管理制度),每人每年收取10元垃圾清运费,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进行约束;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督查整改机制和“红黑榜”制度并有效执行运用,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任务纳入目标考核。示范村建立了“门前三包”、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度,实行有偿服务机制,调动村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农户庭院门前环境卫生、绿化管理、村容村貌的良好整洁。
 


振兴产业,拓展人居环境促乡村治理的“辐射网”。注重以“富”带“美”,确保农村人居环境“形神兼备”“表里如一”。 一是扶持特色农业。建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1.9万亩。引导种植冬桃、甜杏、无花果、沃柑等优势特色水果3.1万亩,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家,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7家,种植农业产值达6.349亿元,实现以产业发展辐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点带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二是丰富文化旅游。充分挖掘东川良好生态优势,认真梳理村庄文脉资源,把文化符号、文化传统、文化古迹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结合起来,融入乡村旅游业,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整治相辅相成,融合发展。如李子沟村、箐口村以石板房文化底蕴为基础,结合乡村旅游规划,引进旅游公司运营开发,积极打造高山康养特色村寨,吸引了一批画家、教育家等高尖人才入驻。三是发展多元产业。坚持产业多元化发展,建成了农产品初加工基地6个,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孵化基地1个,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20家36个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4家18个产品,绿色基地认证面积374.2公顷;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3家3个产品,“东川大洋芋”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同时,以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为重点,全面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企业绑定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全区102个龙头企业、149个专业合作社与25152户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有力助推脱贫户产业发展,催生乡村美丽经济发展新动能。



东川区通过认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直接带动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公共性议题增加、自治制度创新、群众参与扩大、干群联系紧密、利益联结增强等叠加效应,客观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逐步走出了一条体现东川特色、彰显干热河谷气候农业产业特点、遵循农村发展客观规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