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东川的历史足迹与不凡成就
——东川区历史沿革和70年来取得的成绩简述
东川区地处云南东北部,昆明市最北端,东邻会泽县,西接禄劝县,南与寻甸接壤,北界金沙江,与四川省会东县隔江相望,总面积为l858.79平方千米。区政府所在地铜都街道办事处,海拔1254米,距昆明市区公路距离135千米。2018年末,全区辖铜都办事处、汤丹镇、拖布卡镇、因民镇、阿旺镇、乌龙镇、红土地镇和舍块乡,下设130个村民委员会、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其中红土地镇和舍块乡于2018年1月1日整建制从倘甸产业园区划回。2018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含红土地镇、舍块乡)31.9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13万人,乡村人口18.78万人。少数民族2.6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8.2%,人口自然增长率6.86‰。东川历史悠久,据考古工作者在金沙江流域、小江沿岸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证明,早在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东川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了这块土地上。
古代的东川疆域,几乎一直包括现在的会泽县和巧家县范围甚至更广。1954年,国家为开发东川铜矿,把会泽所属的汤丹、因民、舍块等十四个乡划出,单独成立了东川矿区人民政府,直属云南省政府领导,矿区政府驻地汤丹。1958年,在东川矿区人民政府的基础上,将会泽县並入,成立东川市,为省辖地级市,1964年12月,会泽县划属曲靖地区,东川市仍为省辖市。1999年2月,云南省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县级东川区划归昆明市,辖区不变。
东川从1949年6月26日获得解放至今70年来,各族儿女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建成了国家大一型铜矿企业,为国家有色和国防工业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使本区域地方工业、农业、交通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一个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新铜都正不断前进。
一、历史沿革
(一)先秦至两汉时期
远在新石器时代,东川及滇池周边地区就有先民繁衍生息。云南在唐虞时代为荒服之地,夏、商时东川地区据《东川府志》所述为劳浸、靡莫(包括今东川、嵩明,寻甸一带)部落,属古九州的梁州,东川即为梁州管辖。西汉建元六年(前135年)东川正式归入汉王朝中央版图,置堂狼县,属犍为郡(今宜宾)管辖。
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彝族六祖分支。春秋中期,古蜀彝族居住地连月倾盆大雨, 彝族先民们惊恐万分,他们的先祖阿普笃慕(又译称笃慕、笃慕俄、仲牟由)站出来召集众人移居避灾,大家跟着他跋山涉水,来到了洪水再也淹不到的地方——古滇东地区的最高山洛尼白山,此山即现在的硔王山脉一带,明、清时又称绛云露山,包括雪岭、轿子山、乐英山、观音山等主要山峰。洪水退去又过了很久,阿普笃慕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在这里主持仪式,让他的六个儿子武、乍、糯、恒、布、默分别率领六部人群向不同的方向迁徙,让他们去寻找更适宜生存的地方。这便是彝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六祖分支。
虽然六祖分支的地点众说纷纭,但史学界多数专家认为洛尼白山就在东川。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西南彝志》、且萨乌牛的《彝族古代文明史》、云南著名地方史专家方国瑜《彝族史稿》、国家民委编写的《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罗希吾戈《试论彝族渊源》等文献都对六祖分支地就在东川作了界定。
而这支前来东川躲避水患的彝族部落,据彝族史专家研究,其先祖最早就起源于云南滇东北,这次从蜀地来到云南是重返老家,故回云南避水之前的滇东北的先民们可能很早以前就已移居蜀地,早已将这里的铜料带到了四川,带到了中原,故而殷商时期河南安阳、四川三星堆等地二三千年前就有了东川铜的影子。这次彝族返回东川避水,而后又分为六支人马大批的向不同方向迁徙,又再次由他们将东川铜的信息带了出去,让更多的人对东川的铜有了认知。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期,原“西南夷”地区的益州、永昌、牂牁、朱提等郡统称“南中”,由蜀汉政权管辖,公元223年,“南中”豪族反叛。平叛后,新建立了越嶲、建宁、云南、永昌、兴古、牂牁、朱提“南中七郡”,由庲降都督总领,东川仍称堂狼县,属朱提郡。晋灭蜀后,分南中益州的建宁、云南、永昌、兴古四郡为“宁州”。晋灭吴统一全国后,分全国为十九州,宁州为十九州之一,统领南中七郡,东川为宁州的朱提郡所辖,县名不变(堂狼县)。
(三)隋唐时期
隋初,隋文帝在云南和贵州西部设置恭州、昆州和协州,东川属恭州管辖,县名未变(堂狼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东川仍属恭州所辖,县名改为唐兴县。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诏统一云南,建“南诏国”,东川属南诏国管辖,蒙世隆在此设东川郡。“东川”一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首次出现在史料中。据方国瑜教授研究,东川地名当与会川有关,东川“因西连会川(现会理),究其地理位置而言,居于会川以东,故名东川。”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从“川”字的含义讲,东川的由来应与河流有关。古代东川的疆域东以牛栏江为界,西至普渡河、金沙江分界,北到牛栏江与金沙江的汇合处,南连寻甸。境内又有小江、以礼河流贯,还有块河、乌龙河、硝厂河、乐业河、以濯河、麦地河等河流,地貌基本上为四“川”(即金沙江、小江、以礼河、牛栏江)夹“三山”(即硔王山、牯牛寨山、药山),故东川的完整含义应为金沙江东面的高山深川。
(四)宋元时期
宋代大理国时期,东川属大理国管辖。统治者段氏在大理国前期置二都督、六节度,东川为六节度之一。后期,废除了以军事统治为主的节度、都督制,建立了以政治统治为主的“府”、“郡”制,改设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东川属四郡之一,管辖今东川、会泽、昭通全境、贵州威宁等“六部”。行政级别比大理国前期还高,且管辖范围更大,一直延伸到四川会川、建昌两府的东南部和贵州的西北部。元至元11年(公元1274年),云南建立行省,行省之下设道、路、府(州)、县四级,至元28年(公元1291年),因今属四川会理、会东、西昌的会理州、麻龙州、姜州、通安州四州划由东川管辖,东川便由府级升格为路级,仍隶属云南行省。
(五)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设“土府”东川府,府治在今会泽县城,云南布政使司管辖;次年改为东川军民府,改属四川管辖。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清政府改土归流,仍置东川府,辖境相当于今东川区和会泽、巧家两县。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设东川军民府,改属云南。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东川军民府改为东川府,由云南省辖。
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1.改土归流自西汉开始,中国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主要是靠当地豪族大姓负责,任命的官员称为土官,这种制度到后期蔽端日益显现,不得不进行改革。“改土归流”就是废除少数民族世袭土官,改由封建朝廷选派外地官员到当地任职,史称“流官”。东川的改土归流主要对象为禄氏家族。元、明以后,禄氏家族已成为滇东北地区的大姓。家族间为争夺土知府袭位连年争战,弄得当地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朝廷开始改土归流,委派官员到东川任职。
清政府对东川改土归流开始并未急于求成,文职流官最初只委派知府和经历各1名,武职根据清代绿营兵制,设置了东川营,营下设塘、汛6处,由游击、守备各l员带领,府职以下其他职位仍由当地豪族担任。但这些豪族土官依然我行我素,胡作非为,致使流官的作用难以发挥。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清廷不得不革除了府职以下的6个营长、9个伙目的职务,由此引发了东川及周边地方势力的反叛,雍正八年,经过朝廷的大力镇压,东川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是少数民族中经济和政治制度上的变革,标志着封建领主经济走向封建地主经济,是社会生产关系进步的表现。政治上,中央王朝通过流官加强了对地方集权统治,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汉族地区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社会进步和巩固边防的作用。经济上,“改土归流”的实施,促进了东川铜矿业辉煌时期的到来,当时云南铜矿产量占全国的80%,而东川又作为云南最大的铜矿,占全省铜矿产量的75%,为此后长达185年东川铜运往北京铸币局铸币提供了充足的铜料,撑起了大清的“半币”江山。同时,“改土归流”也促进了东川手工业、农业、水利的发展,外籍流官在东川建书院、办学堂、创诗社,把内地的先进文化带到了东川,培养了不少进士、举人以及后来打响云南“重九起义”第一枪的黄毓英、敢于举一省之力把已复辟称帝的袁世凯赶下台、挽共和体制于倾倒的护国第一功臣唐继尧,陆军上将邓泰中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掀起滇东北红色革命的东川地下党早期领导人蒋开榜及刘尧明等其他一些文化精英。
2.乾隆御题“灵裕九圜”东川矿产资源丰富,采铜历史悠久。清朝乾隆年间,东川铜矿生产进入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产铜最盛,平均年产铜量达到了6000吨以上,朝廷铸币原料主要来自东川。当年,东川汤丹厂的子厂裕源厂每年产量达八至九万斤,且该厂因“办护铜斤,山灵呈瑞”。东川府将山中神灵呈现的祥瑞景象逐级向上反映,云南总督富钢、巡抚谭尚忠建议皇上“铜厂丰旺,请神封号”。乾隆帝接此奏本后,感到东川铜为国家富足和货币流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认为这种使铜厂丰旺的自然现象,一定是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灵在主宰,祥瑞景象预示着矿产的兴旺,国运的昌盛。乾隆皇帝于是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9月12日)欣然给裕源厂刚建成的汤丹兴宝矿脉龙神庙御题了“灵裕九圜”匾。
灵裕九圜的大致含义是:裕源兴宝矿脉龙神庙的龙神,使裕源厂铜矿丰旺,成为了京运的原料地,该龙神的威灵,超越人寰,已扩展到九重天之上。
(六)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东川府设东川县,并入昭通。东川的汤丹、因民、落雪、乌龙、法者等地划属巧家县向化里,集义、碧谷、拖布卡等地划属东川县义江区。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东川县改称会泽县。1949年6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桂滇黔边区纵队解放东川全境,成立会(泽)、巧(家)边区解放委员会,同年11月改称会巧边区行政委员会,1950年4月撤销行政委员会,改设会泽县第五区(新村区)和第七区(拖布卡区),属昭通专区会泽县的一部分。
云南解放后,为更好地开发、建设东川铜矿,于1954年4月划出会泽县第五区、第七区的汤丹、因民、集义、碧谷等14个乡,成立由省直辖的东川矿区政府(驻汤丹)。195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东川市,把昭通地区的会泽县并入东川市,此时全市辖六个区,总面积7790平方千米,总人口55.8万人。1964年12月,会泽县划属曲靖地区,阿旺公社划入寻甸县,总面积1674平方千米,人口16.4万,1983年10月,阿旺重新划回东川,全市总面积为1858.79平方千米并保持至今,至1998年末,总人口29.3万人。1999年2月,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县级东川区划归昆明市,辖区不变。
这一时期重要历史事件:
1.红九军团长征过东川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分两路向云南挺进,原留在乌江北岸进行掩护的红九军团奉命快速跟进,于4月25日从贵州盘县进入云南富源。九军团的战略任务是单独行动,相机占领宣威、会泽,以分散敌军注意力,掩护红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的率领下,于4月底5月初在滇东北乌蒙山脉一带,伪装强大兵力,声东击西,攻城掠地,开展宣传,弄得敌人扑朔迷离,诱使国民党薛岳的三十六军周浑元部由寻甸经功山、阿旺直达东川、巧家“截剿”。红九军团攻占会泽县城后,又吸引了湘军李抱冰部3个师向会泽扑来。红九军团牵住敌人两支主力,为一、三、五军团和中央纵队从皎平渡用7天时间从容渡过金沙江创造了有得条件。红九军团在调动敌人的同时,于5月4日派先头部队赶到东川树桔。夜幕降临后,红军先头部队仅靠1条抢修好的小船渡过金沙江,抢占了北岸高地,并夜袭盐井场务所,开仓分盐,发动群众,打捞沉船,获得了五、六十只小船。5月5日至6日清晨,全军团3000多人马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不失一人一马全部渡过金沙江。
1997年4月,东川树桔红军渡口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开发东川铜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经济建设全面展开,要求东川铜矿加快建设步伐,以满足国家对铜的需求。为此,中央在体制、机构和政策上给予东川很大倾斜。1951年4月,由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东川铜矿工作组起草的《东川铜矿开发意见书》,经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批准,东川铜矿开发被列为“一五”时期156个全国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2年10月8日,经中共云南省委批准,成立中共东川矿务局委员会。12月12日,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撤销东川矿务局筹备处,成立东川矿务局。1954年 4月5日,东川矿区人民政府在汤丹成立。同年7月,将中共东川矿务局委员会扩大为中共东川矿区委员会。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第81次全体会议通过,批准成立地级东川市。成立东川市是国家从战略高度考虑并确定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建设,支援国家和国防建设。
从东川成立矿区政府到1958年成立地级东川市,再到1999年撤销地级市设立县级东川区划归昆明市管辖前,东川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许多艰难险阻,为共和国生产精矿含铜40多万吨,贡献了价值50亿的铜、金、银等有色金属,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经济建设,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东川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
1950,东川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减租减息、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等民主运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完成了对农业和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此后,东川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了各种曲折,却仍在克服困难和纠正错误进程中探索前进。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也取得了不小成就。1953年2月修通从寻甸县羊街至东川因民全长243公里的铜矿公路,在百里矿区展开了浩大、艰巨的“万人探矿”。1953~1957年,在全国各地支援下,经中、苏两国专家和矿区职工的共同努力,累计完成勘探事业费5378万元,先后向国家提交了第一、二期地质储量报告书,累计探获铜金属储量185-85万吨,为国家探明了一个大型铜矿基地。1958年后铜矿基本建设全面铺开。至1977年底,先后建成因民、滥泥坪、落雪、汤丹4个矿山及其选厂,生产规模设计能力为日选矿1.33万吨、日采矿1.29万吨。
随着铜矿工业的发展,东川地方也在“为矿山服务,为职工生活服务”思想指导下,兴办地方工业,发展国合商业,建立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网络,并大力发展以粮食、蔬菜、水果为主的农业生产。首先修通功新公路、汤新公路,接着又修通新会公路,并于1966年4月修通与贵昆线接轨的东川铁路支线,使过去东川客货运输全靠人背马驼的历史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区新村一度成为滇东北地区交通枢纽之一。1969~1974年,城区又组织农民及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兴修全市最大的团结渠引水工程,新增农田灌溉面积2.1万亩,改变了城区周围长年干旱的历史状况。
三、从改革开放到区划调整,东川的各项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9年东川区划调整,是东川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过渡时期,东川改革开放取得了初步成就。这个阶段,东川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大力推行改革开放新政策,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取得了初步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开始后,东川认真贯彻实施改革开放各项政策,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继而由农村逐步向城市推进。在农村普遍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土地承包合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此同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在市属企业中,创办股份制企业。对“边、小、微、亏”的国有小型商业企业实行“国有民营”改革,对边远偏僻、扭亏无望的部分食品企业实行产权有偿转让给私人经营,对部分企业实行合并经营和托管经营、私人租赁经营、风险抵押承包经营等。在企业内部普遍推行了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东川国有、集体企业已全部实行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制度以及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机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粮食体制、供销社体制、住房体制等各方面积极稳妥地进行了改革。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初步完成了政府机构的改革,推行了公务员制度。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仅促进了内部机制的有效运转,而且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到区划调整前,东川乡镇企业有4330个,从业人员l6497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4457万元,利税3091万元;个体工商户5330户,从业人员7123人,民营企业95户。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结构已由1978年的27.7:54.7:17.6变为23.4:43.9:32.7。
(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随着各项改革的逐步推进,东川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东川逐步实现了在经济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由单纯为矿山服务转变为既要为矿山服务,又要大力发展地方工业;由单纯搞原材料工业生产转变为既要发展原材料工业,又要大力发展加工工业;由单纯搞铜的单一产业转变为既要发展铜产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其他产业。“三个转变”的实施,拓宽了东川经济发展的思路,促进当地经济步人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亿元,比l978年增长6.9倍;工农业总产值11.2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亿元,增长了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409万元。在继续发展以铜采选为骨干产业的同时,以铜、铝、铁为原料的加工业得到发展,全市已相继建成冶金、机械、建材、电子、制革、制糖、医药、造纸、陶瓷、印刷、服装、化工、酿造及食品加工等地方工业体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历史性进展。粮食产量达到67494.5吨,比1978年增长1.6倍。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到1999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l5.84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水利化程度上升到44%;架设高低压线路24千米,通电用户率达91%以上。泥石流综合治理初见成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68.6平方千米,泥石流源地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植树造林54.4万亩,林地覆盖率增至25.7%,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能源、交通、通讯状况大为改善。全市拥有水电站37个,装机容量1.94万千瓦,发电量达l0629万千瓦小时。新修了新杨公路、舍块公路、小江公路、龙东格公路,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达2877辆,l48个行政村公所中有110个通公路,东川客运中心建成并交付使用,东川铁路支线技改工程完工恢复通车。邮电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实现了长途传输数字化,l48个行政村公所中有138个村通电话。
(四)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不断增长,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实现“普六”,“普九”。文化、卫生、新闻、广播电视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五)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9年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101万元,比l978年增长5.8倍,市场物价稳定,粮食、肉蛋禽、鲜菜、日用品类供应充足。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增长l7.6倍;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收入6575元,增长7.8倍。银行存款余额达101122万元,其中城乡储蓄存款65958万元,分别增长40.7倍,151.1倍。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先后解决了l0万余贫困人口的温饱。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住宅面积扩大,质量提高。
四、区划调整,特别是再就业特区设立后东川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东川虽然在1999年以前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一路走来,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问题,要继续沿着过去的路走下去,前景暗淡。这是因为,东川以铜的采选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渐渐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受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历史性的矛盾和问题的长期困扰,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地方财政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大。传统的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矛盾日益突出。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全区经济出现了负增长。
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靠东川自身力量和努力难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经过调研,于1998年10月作出 “东川市与昆明市合并,设立县级东川市(或区),县级东川市(或区)管辖原地级东川市管辖的行政区域”的决定。1998年12月6日,国务院函[1998]104号文件批复云南省政府,同意撤销地级东川市,设立昆明市东川区。1999年2月8日,省委、省政府在昆明召开现场办公会,宣布了东川区领导班子,正式将东川区移交昆明市。
但撤市设区后,东川多年积累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并未随之解决,特别是原东川矿务局破产重组,带来了大量的下岗失业人员。至2002年,地方35户企业中因无产品、无市场已扭亏无望完全歇业停产的由2000年的10户增至17户,负债总额8699万元,欠缴社保资金累计1570万元。而矿务局关闭破产后,除去10600名离退休人员尚有在职职工11179人需要重新安置。相继歇业停产的地方工商企业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2002年底至2003年初,东川城市登记失业率已达40.2%,近2万城市居民生活极为困难。
东川问题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组成了专门的工作组研究解决东川问题。经省、市反复调研和慎重考虑,2004年4月13日,省政府终于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建设东川再就业特区工作会议”。会议决定,为解决东川的特殊困难和问题,支持东川发展,在东川建立再就业特区。 从2004年1月1日起到2013年12月31日止,以优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在税收、劳动就业、土地审批、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并在财政补助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异地开发扶贫等方面对东川给予特殊支持。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和项目支持,广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项目,促进东川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协调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植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东川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是一项大胆的尝试和举措,这一政策的实施,给了东川这个区域位置不佳,铜矿资源枯竭,债务和离退休职工多、包袱重的资源枯竭型城市一个起死回生的希望,为东川的二次腾飞注入了强心济和插上了翅膀。
在省、市的合力支持帮助下,全区人民抢抓机遇,仅一年功夫,特区建设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1.4亿元,增长18%,比预计目标上升6个百分点。“十五”期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比“十五”计划年均增长2.7个百分点,人均产值为3877元。
工业是东川经济的支柱,2005年,仅工业一项就完成增加值4.1亿元,增长34.5%,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36%。完成工业总产值21亿元,比上年增加8.3亿元。由于加大了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培植力度,全区逐渐形成四大产业群:以常用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及深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群;以磷矿石深加工为主的化工产业群;以铁矿石加工为主的黑色金属产业群;以机械加工、设备制造为主的机械产业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中股份制经济发展尤为突出。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为5.85亿元,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3%,比“十五”计划增长21.3个百分点。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至年底,入驻东川再就业特区企业共129家,其中:建成投产48家,在建42家,筹建39家。年末吸收下岗失业人员959人。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金融运行平稳。2005年,全区财政总收入2.13亿元,增长8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042万元,增长61.4%,比预期目标上升49.4个百分点。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年末余额23.96亿元,增长19%,各项贷款年末余额7.56亿元,增长22%。
农业和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第三产业成为了东川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了7个百分点。
2005年是东川历史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一年,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及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此后的发展中,东川人一直按照特区建设的思路和优惠的特区政策开展各项工作,全力营造再就业特区的建设氛围。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东川建成了四方地、碧谷、天生桥、太阳谷等几个产业园区,铜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升级,新增的几个大型企业,成为了东川经济的重要支柱;磷产业发展取得突破,川金诺成功上市;中国东川泥石流国际汽车越野赛被列为云南省面向东南亚“桥头堡”3个重点体育赛事之一;形成了一个特色农业不断拓展、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新兴服务业加速崛起的产业格局。
再就业特区的发展也给城镇建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市政和乡村道路建设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力、电信、给排水、交通安全、社会秩序、教育卫生稳步推进,城市建成区面积由8平方千米发展到12.5平方千米,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日益明显,汤丹、乌龙、拖布卡、阿旺、因民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各具特色;出滇入川的功东高速、东格高速、金东大桥顺利建成,东倘二级公路(一期)、轿子山水库、水井山水库、建制村公路硬化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快速推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荒山面山造林积极推进,发展核桃产业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8%提高到了31%。
至2018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73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7.87亿元,同比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44.77亿元,同比增长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2.09亿元,同比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29亿元,同比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31亿元,同比增长4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6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7年的6.9:50.6:42.5调整为8.3:47.3:4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5亿元,同比增长12.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2809元和8543元,分别增长8.4%和9.5%,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234.94亿元,增长1.82%。
2018年,扶贫脱贫工作也夺取了全面胜利,东川是全省确定的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全区8个乡镇(街道)全部是贫困乡镇;146个村(社区)有扶贫任务,129个为贫困村(含86个深度贫困村)。截止2018年12月31日,共有建档立卡人口28961户104511人,已脱贫28143户102508人,其中,2014-2017年累计脱贫15710户59021人,2018年脱贫12547户43487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9%。2019年2月18日-23日,华中师范大学第三方评估团队对东川区贫困县退出进行了专项评估检查,现场反馈漏评错退“双零”。2019年4月30日,省人民政府下发文件,批准东川区退出贫困县序列,7月16日,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第三方团队对东川贫困县退出进行抽查,对东川区脱贫攻坚工作给予了肯定。
但东川的发展,似乎都离不开“铜”,铜的生产总值在地方税收中占90%的份额,形成了“一铜”独领风骚的特点。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克服“一铜独大”, 经济结构单一,且资源日渐枯竭,生产难以维续的问题是摆在东川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东川区委、区政府认真调研,精心谋划,提出了:锁定“小康”这一目标,围绕“转型”这一主线,突破“贫困、生态、交通”三大瓶颈,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产业转型升级战、项目建设大会战、生态环保持久战、和谐社会保卫战”五大战役,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东川,与全市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面对结构单一,交通滞后,生态脆弱,贫困面大的现实,东川希望从寻求调整产业发展的思路中,力求从倚重二产转变为通过二产联动一产和三产,实现做特一产、二产做强、三产做活,整体做优的思路,全面铺开东川区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子。
农业方面要求充分发挥小江干热河谷优势,加快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开发园区的建设。抓好海拔1800米到695米,100千米的10万亩冬早蔬菜和水果基地,形成以特色水果、时令蔬菜种植、特色水产养殖等为主导的农业特色种植养殖基地,打造出10000亩金太阳甜杏基地、3000亩三月早熟桃基地、2000亩红提葡萄基地、3000亩酿酒葡萄基地、1500亩金丝蜜枣基地、1000亩火龙果基地。到2020年,小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总产值争取达到10亿元。
工业方面要求按照“强园区、延伸铜、突破磷”的思路去积极稳妥地推进矿山转型升级,使单一的铜精矿、冰铜产品发展升级为粗铜、电解铜、铜杆、铜线材、铜工艺品等多种产品,提高铜产品档次,增强附加值和竞争力,形成资源开发——初级生产——精深加工一体化格局。科学规划磷矿资源开采,提高中低品位磷矿石的综合利用,加快太阳能、风能和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方面的开发力度,争取新型产业税收贡献值达到50%,以彻底摆脱东川产业发展一直以来的“一铜独大”和“恋矿情结”,在新发展格局中重塑东川新形象。
旅游工作方面,要求发挥好东川得天独厚的铜、石、江、山、地、洞、泉、湖的旅游资源,做强做好东川红土地、牯牛寨,泥石流汽车越野赛传统品牌,积极推出“泥石流赛车体验基地、世界泥石流博物馆、氟泉康体理疗基地、自驾车营地、金沙江游艇潜艇观光、无动力滑翔伞低空飞行基地、滑雪场、高空悬崖栈道、矿洞探险、热区生态农业休闲度假旅游等一系列体验性极强的代表性项目。启动乌蒙巅峰高山旅游体验区、金沙江高峡平湖水上体验旅游区等特色项目。
东川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就是要使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逐步摆脱对矿产资源依赖不舍的传统模式,探索和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未来的东川,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又是一个重换新姿的新铜都。
(东川区史志办 詹应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