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川地震基本形势
东川地处小江断裂带中北段,具有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有记录以来,历史上发生过1733年7.8级强震和1966年6.5、6.2级地震,属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加之东川特殊地质构造容易引起“小震致灾、小震大灾”现象。因此,东川防震减灾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二、2013—2016年工作回顾
近四年来,面对全区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转型发展的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我局防震减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把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推进了防震减灾各项工作。
一是监测预报水平有所提高。2013年引进专业技术人员一名,2015年新增水温观测点3个,2016年新增数字化前兆设备“TDP数字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人防物防均有加强。严格按照震情跟踪方案开展震情监视,每年年度震情研究报告均获得全市第一。已建成一支由26名宏观联络员组成的地震科普、地震宏观调查、灾情速报“三网一员”队伍,分布全区各镇(街道)。
二是震害防御体系逐步完善。2011年东川区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式序,并正式进入政务服务窗口服务,四年来共受理抗震设防审批申报项目92项,咨询180余起,办结率100%;对东川区2015年整体性危房拆除重建的8702户进行了区级抽查验收。2016年借助“东川发布”微信平台推广科普文章5篇,同时开通我局微信订阅号“东川区防震减灾”,每周更新科普知识。每年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10次,讲座8次,累计发放地震科普知识小册子、防灾减灾宣传材料1万余份。每年创建两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一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小区)。
三是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2013年“11·16”拖布卡4.5级地震,2014年“8·03”鲁甸6.5级地震,我局快速反应,及时高效组织各相关单位开展抗震救灾。每年组织开展全区抗震救灾综合演练一次,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5次,不断修订完善《东川区地震应急预案》,及时更新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和政府相关领导电话号码,畅通地震信息渠道。2014年购置地震应急卫星电话14部、地震应急短波电台8部,实现无线对讲机整合,基本建成我区地震应急通信保通体系。在昆明市首建《东川区地震应急及辅助决策系统》,所产灾评报告受程连元书记表扬。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新增6个,新增面积10公顷,新增安置3万人。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250人。
为进一步凸显防震减灾工作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局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高速路、通用机场等重要工程抗震设防服务工作。今年6月国家安监总局针对东川尾矿库安全隐患问题的检查过程中,根据区政府安排,我局就尾矿库地震安全隐患问题主动作为、认真履职。
二、主要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持续努力,东川区防震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所面临的地震形势相比,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与群众对地震安全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
一是前兆监测仪器较少。观测台站全区分布不均,针对断裂活动的监测力度不够,且部分仪器存在工作不稳定、故障率高等问题。
二是大多数居民住房抗震能力差。城市基础设施和建设工程防震减灾能力脆弱,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全区城镇老旧民房及农村民居抗震能力低下,地震灾害潜在风险很高。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和农村民居基本不设防,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村镇公共设施抗震能力较低。
三是地震应急救援设备设施简单。救援志愿者队伍救援能力薄弱,装备配备简单。全区的应急避难场所相应的配套设施还未完善,乡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亟待加强。
四是宣传教育质量和方式亟需提高改进。质量不高,缺乏创新,宣传形式比较单调,手段比较落后,不能够适应新情况,应对新变化,在观念、载体、内容、方式方法、手段上虽有创新,但还在很难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多样性、多方面的需求。
五是部分领导对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工作重视不够。由于地震的突发性和偶发性、防震减灾工作又日益加重,而短时间看不出效果,体现不出政绩,使得部分领导在关心和支持程度上不够,往往是口头上喊重要,而配合安排相关工作则摆在次要位置。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2017年及未来我局将以对全区人民生命财产更加负责的态度,主动作为,不断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防灾减灾事业向深层次、宽领域、高水平发展。
一是增加和更换部分前兆观测手段。沿小江断裂增加前兆观测测点,淘汰陈旧落后监测设备。
二是积极配合开展国家工程项目建设。按照《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规划,积极配合云南省地震局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工程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全区2个地震烈度速报和2个地震预警台站建设项目。
三是创新宣传方式,加大教育力度。以提高宣传实效为目的,结合东川实际,主动作为,掌握分寸,创新创造,寓教于乐,积极推进新媒体微信平台的建设,宣传工作经常化、普及化,使防震减灾知识家喻户晓,人人具备防范意识。
四是锻炼志愿者队伍,升级救援设备设施。携手相关单位,完善应急队伍管理和结构调整,组织培训,加强演练,使其成为一支综合应急志愿者救灾队伍,能力趋于专业化。积极申请引进现代化救援设备和装备,在城区建设1个Ⅰ类应急避难场所。
五是鉴定整改全区不具备抗震能力的建筑。不合格和不安全的要进行加固改造,使其能够具备法定的抗震能力。确保全区各类建筑物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抗震设计加固改造,达到大震不倒。
六是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完善防震减灾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充实防震减灾机构管理和技术力量,积极履行管理职能,充分发挥防震减灾机构的作用。责人细化到人,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全面从严治党,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懒作为,慢作为,不作为职工追究责任。
东川区防震减灾局
2016年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