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东川概况
东川区对外开放综述(2002-2012)
[作者:史志办发布时间:2020-01-08 15:21来源:昆明市东川区人民政府]

东川区对外开放综述(2002-2012)

东川铜的采冶历史较早,可追溯到殷商和古滇青铜文化时期,两汉已能生产精致的普通生产生活铜器,东汉时的堂琅铜洗在这方面最具代表,但东川铜的大规模采冶到了清的康雍乾时期才达到了鼎盛,雍正至咸丰的130多年间,平均年产初铜均在5500~6650吨左右,由此而奠定了东川举世闻名的“天南铜都”地位。之后由于国家内忧外患,战事频繁,国力衰退,地方层层盘剥,东川铜业一蹶不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对开发矿产十分重视,把东川铜矿建设列为了“一五”时期全国156个重点项目之一,老矿才又开始焕发生机。从1950年云南省军管会接管滇北矿务局到2000年,其间历经了10年初创,到1960年才正式投产,至2000年东川矿务局破产前,国家对东川铜矿建设累计投入仅5亿多元,而东川铜矿却为国家累计生产精矿含铜48万吨,精矿含银152.7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多亿,上交利税15余亿,为国家的经济、国防和有色工业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     辉煌过后的坎坷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深入发展,东川以铜采选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和“一切只为矿山建设服务”的地方工业体系渐渐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由于受资源性、体制性、结构性、历史性矛盾长期困扰,在市场经济体制面前,短板频出,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地方财政困难,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压力大,这些问题一个跟着一个暴露,终于在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全市经济出现负增长。这是东川上下十分着急的事,更是省里一班人头疼的事。

但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仅靠东川自身力量和努力是难以实现的。云南省委、省政府经调研后最终决定:“东川市与昆明市合并,设立县级东川市(或区),县级东川市(或区)管辖原地级东川市管辖的行政区域。”经报国务院同意后于19992月东川区正式移交昆明市管辖。

省委、省政府将东川撤市设区并入昆明的出发点是要使东川融入昆明经济圈,依托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开发东川的优势资源,拓展更为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改变结构单一的困难局面。但东川的客观自然条件和历史积存及现实问题根深蒂固,并不是一下两下,一天两天就可以解决的,东川经济发展依然缓慢,社会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东川矿务局破产重组后,除去1.06万名离退休人员,尚有在职职工1.12万人需要重新安置。至2002年,地方35户企业中因无产品、无市场、扭亏无望完全歇业停产的由2000年的10户增至17户,负债总额8699万元,欠缴社保资金累计1570万元。这一年,正值党的十六大召开,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但东川人此时面对鼓舞人心的报告却望洋兴叹,一筹莫展。至年末,东川城镇登记失业率骤然增至32.3%,2003年更高达40.2%,超过了国际红线,近2万名城市居民生活困难。

二、     重新燃起发展的希望

东川区划调整后出现的问题引起了省里、市里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认真研读东川上报反映的情况,多次调研解决东川问题的办法。经过充分准备后省政府于2004413日在昆明召开了“云南省建设东川再就业特区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在东川建立再就业特区,从200411起到20131231,以优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云南省招商引资和发展非公经济等方面的政策,在税收、劳动就业、土地审批、产业扶持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并在财政资金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易地开发扶贫等方面给予东川特殊支持。省政府这一英明决定标志着东川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到来,东川从此踏上了“二次创业、再创辉煌”的发展之路,迎来了新的历史性转折和发展机遇。

(一)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建设东川再就业特区政策确定后,东川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迅速起步,在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从选址到规划,再到建设,较快地规划确定了四个工业园区,即绿茂重化工、机械加工工业园区,碧谷轻纺及食品加工工业园区,新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腊利新区。园区空间布局结构确定为“一轴三片”。后随着特区的建设和发展,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确定为云南省40个重点和八个省级特色园区之一。功能定位为:中国西部解决“四矿”问题和再就业问题示范特区,连接新昆明经济圈与金沙江下游经济圈走廊的桥头堡,云南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生产加工基地。总体规划为“一轴四区”:“一轴”即以龙东格公路为主轴;“四区”即四方地工业园区、碧谷工业园区、对门山工业园区和阿旺工业园区的带状空间布局结构。2009年,东川为解决交通瓶颈、空间制约、发展困境三个制约因素,积极选择异地建设工业园区,并于同年10月启动了寻甸县天生桥特色产业园的建设工作。

2010年后,根据东川工业经济规划一廊、一带、三片、四园、一基地、一区的“113411的布局,东川特色产业园区总体规划以沿龙东格公路为轴心,形成一条工业发展聚集带,同时依托金沙江水运条件,打造沿江工业物流带,最终形成以碧谷工业园、四方地工业园、天生桥特色产业园、播卡片区、汤丹片区、倘甸片区、乌龙片区、阿旺工业园为中心的规划格局,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工业方面重点规划发展四方地、碧谷工业园、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及倘甸产业移民一体化区,共35平方公里,至2012年末,建成区为10平方公里。形成北有四方地——碧谷传统产业园区,南有天生桥新型工业化园区,西有倘甸产业移民一体化区的优势互补的“昆明产业北三角经济圈”。在总体规划的工业园区中,四方地工业园区主要结合外来投资、原有产业和较好的基础条件,集中发展重化工、有色冶金、铸造、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加工等二、三类产业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4.84平方公里。至2012年园区已开发建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入驻企业50多家,年产值近百亿元。碧谷工业园区区域内以机械制造、机电设备、建筑建材以及与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相关的延展配套产业等为主的二类工业,规划用地面积3.27平方公里。园区核心区域完成预收储土地1000亩,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在建标准厂房和公租房等项目。先期规划的阿旺工业园区功能合并入四方地工业园,作为四方地园区的磷化工生产原材料供应基地。20094月经昆明市委、市政府同意新增的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6.6平方公里,初期选择以发展铜精深加工、重型机械设备制造、煤磷精细化工、新型建筑建材、农特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业、商贸物流为主的园区。2011年,园区产业调整定位发展静脉产业、有色金属深加工、材料加工、轻工产业、机电设备制造、信息化技术和商贸物流以及综合服务区,积极建好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已完成土地收储1700亩,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个亿。

在省、市的合力帮助下,东川人民抢抓机遇,对外开放取得了较大成就。到20121231,前来东川洽谈投资的投资商有6000多家,签订落地项目585个,入驻园区企业138家。四方地园区入驻55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大的项目有云铜投资、金水铜冶炼、昆钢、川金诺精细磷化工、中航红富化肥等,其中金水铜冶炼为本土企业,2012年产值已达25亿元。天生桥园区与500余家企业、商会取得联系,有200余家企业到园区考察洽谈,其中有86家企业符合园区规划、产业布局,已签订协议并办理前期手续的企业34家,昆明泛亚特色工业园完成2.4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建设,已建云南华再新源环保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置项目、昆明再生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天生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处理项目、昆明固釉科技有限公司电子浆料产业化项目、昆明珀生贵金属材料加工项目。碧谷工业园区区域内企业20户,其中规模以上的9户,重点企业有云南凯通铜业、华新水泥、井田饮药、好友玻璃等。2004年至2012年的9年间,共向特区企业兑现东川再就业特区政策奖补金近9亿元。

(二)发展遇问题,解决靠上级

在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区近10年的建设历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但都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关心帮助。如2008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冶炼加工为主要产业的东川,有将近三分之二的企业再次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待岗和失业人员多达近1万人。加之昆明铁路局又中断了东川的铁路运输,东川特区建设困难重重。东川将情况向市委作了报告后,市委、市政府立即安排市经委、市劳动局组成调研组赴东川调研,形成了《关于东川区工业经济严重下滑和职工下岗失业严重的调研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市委杨远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李文荣牵头召开专题会议,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形成报告上报省经委,省经委又以《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东川工业经济下滑情况的调研报告》报省委、省政府。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副省长罗正富于20093月牵头召开省政府关于东川再就业特区有关问题专题会议,会议帮助东川解决了一些资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会议同时还批准了东川在寻甸异地建设工业园区的申请。2009426,昆明市政府根据云南省政府召开的东川再就业特区问题专题会议精神,专门成立昆明市东川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于428在东川召开第一次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会,作出了“跳出东川、发展东川”的战略部署。会上明确,一是东川区5—10年内,搬迁矿山采空区、塌陷区、地质灾害隐患区6—8万人;二是东川异地建设产业园区,培育新的增长点。东川为此积极选择新的地点建设园区,通过在嵩明、寻甸等地进行比选,东川与寻甸最终达成共识,在寻甸天生桥异地选址建设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区。商定:以东川为主按市场化投资建设园区,寻甸配合并积极协调好相关工作,园区产生的税收按六四分成(东川六、寻甸四)。20123月,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因土地原因,园区所有项目建设停工停建,对园区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副书记李邑飞、市政府副市长保建彬先后对园区进行了调研,提出许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随后,东川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天生桥特色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园区工作的领导,并与寻甸县领导班子召开会议协调园区相关问题,明确了园区发展方向和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园区发展信心。

三、产业园区成绩好,对外开放是关键

通过近10年的建设发展,东川再就业特色产业园已具备一定规模,为东川工业经济发展、重建产业结构创造了物质条件,奠定了基础。一是随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及一系列项目的引进,东川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正得到进一步解决。以铜为主辅之稀有金属生产的产业群体,以铁为主的采选、粉末冶金产业群体,以磷为主的化工产业群体,以建材为主的建材产业群体,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机械加工产业群体,以食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产业群体逐步形成。二是工业产业群体的形成极大地拉动了一、三产业的发展。随着多家企业的建成投产,一大批下岗失业职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再就业,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企业就业,起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特区企业每年提供近7000个就业岗位,并带动3000多人实现自主灵活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3年的40.2%下降到2012年底的12%左右,随着就业人员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城乡消费的增长。三是产业转型步伐稳步推进。园区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在传统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转型过程及上下游产业链结构的调整,加快以铜、铁等为主的产业发展,同时又推进铜、铁、磷等产业向深加工转型,积极开发资源回收利用及风能、太阳能、尾矿综合利用和新型建材等新资源产业,综合发展汽配、物流、机械制造等非资源产业。特别是2009年启动的天生桥特色产业园,以昆明静脉产业园的申报建设为依托,以建成资源循环再利用为主要目标,着力把园区打造成全省最大的二次资源利用基地。四是园区已成为全区工业经济的引擎。园区十年来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工业固定资产总计完成投资58亿元,园区产值200720102011年均过百亿,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6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138亿的90%,完成工业增加值18.82亿元,工业固定投资16.5亿元,利税总额4.2亿元。其中四方地碧谷工业园完成88亿元。2012年的126亿产值较之2003年的全区的工业总产值8.7亿元,增长近15倍,发挥并增强了对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支撑力和引导力。

总结这些成绩的取得,东川干部群众认为主要还是得益于东川出台的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东川再就业特区优惠政策实施办法》便是其中之一。《办法》规定,凡到东川投资建设者,只要符合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东川的有关规定,均可在200411日至20131231日间享受东川根据省级有关部门批准制定的关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及教育费附加、个人所得税、车船使用税、城市房地产税及车船使用牌照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等前五年全免,后五年减半征收的政策,劳动就业方面则在技能培训补助、社会保险补贴、岗位工资补贴等给予优惠和补贴,土地方面的建设用地审批、工商管理方面的免收工商企业登记费等都给予优惠政……,正是有了方方面面的特区优惠政策和优惠条件,东川的工业企业才在短时间内得到蓬勃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其一,发展得到了提速。2004~2012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5倍,由2004年的12.7亿元增加到2012194.3亿元,工业经济对GDP的贡献率由2004年的40%提高到2012年的52%,增长12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工业经济的主动力作用不断增强。

其二,结构得到了优化。十年来,东川工业通过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加大投入,淘汰落后产能,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四方地工业园区为中心、以龙东格交通走廊和北部矿山工业密集区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十亿元产业实现“零的突破”,由2004年的“零”起步发展到2012年,有色金属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五十亿元,稀贵金属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磷化工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五亿元。

其三,规模以上企业得到快速成长。十年间,东川工业坚持把“堵”与“疏”相结合、“上大”与“压小”相结合、“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培育了一批有优势有前途有后劲的企业。华新、川金诺、红富、金山、云铜工业园等一批省外大企业落户东川,办企业,建基地,担当“龙头”,同时一批本土企业金水、凯通、金沙、宇斯等,通过技术改造,增加投资,扩大规模,促进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

三、     对外开放收红利,成功典范树雄心

东川从2002年以来十年的发展,从彷徨到取得重大成就,其间经历了许多,但最终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东川发展的路子和模式,试举例如下:

昆明川金诺磷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20056月投资2300万元落户东川,次年1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并正式投产,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湿法磷酸研究、生产及分级利用,公司的主要产品为湿法磷酸和饲料级磷酸氢钙、饲料级磷酸二氢钙、肥料级磷酸氢钙等磷酸盐系列产品。

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在研究上引进,在引进上创新,逐步形成自己专有技术:“磷矿反浮选技术”、硫酸系统污水全封闭技术、硫酸渣制铁精粉技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良好效果。公司首创的“磷矿反浮选技术”,可同时降低磷矿中镁、铁、铝等杂质,为中低品位磷矿酸法加工及后续磷酸分级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硫酸系统污水全封闭技术,两套系统经运营多年,可全部循环不外排污水,实现了良好的环保效益。硫酸渣制铁精粉技术,采用磁选化学转化磁选皮带洗涤过滤的工艺,属国内首创。

经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公司已申报专利30项,获得批准专利18项,形成了“硫、磷、钙、铁、电”行业最完整产业链,在产业链上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成本大幅降低,在行业最具核心竞争力,实现了公司从单一产品向资源综合利用集约经营转型。

公司从20056月落户东川再就业特区后,稳步发展,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对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贡献也逐年增长。从2006年开始有销售收入起,当年1628万元,净利润68万元;20076062万元,净利润695万元;至2012年,销售收入已达到4.78亿元,净利润5286.2万元。2006—2012年销售收入累计增长率591.15%,净利润累计增长率1398.15%,同时还招收了不少下岗失业人员,为东川的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成为了东川磷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

华新水泥(昆明东川)有限公司。有百年生产经验和全新配套技术的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9月入注东川注册成立华新水泥(昆明东川)有限公司,201012月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竣工投产(含4兆瓦余热发电配套电站),采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工艺,年产高品质水泥100万吨,每年可消纳全区范围内工业废渣近30万吨。余热发电的项目具有利废(充分利用废弃余热)、环保(减排二氧化碳)、节能(降低生产电耗)三重效果:每年节约标煤8407吨、节电20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3.3万吨。采用低氮燃烧+燃料分级燃烧与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NCR)脱硝组合技术,SNCR技术还原剂采用氨水,综合脱硝效率>60%,烟气中氮氧化物(NOX)浓度低于400mg/Nm3,氨逃逸浓度低于8mg/m3;与华新其他子公司一样,东川公司实行100%电子化办公,以中控操作为核心,全套电子监控生产各个流程,同时运用ERPTIS等先进软件技术,实现生产、质控、采购、财务等各职能全部上线,庞大的系统功能令工厂管理做到了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且符合了社会提倡低碳办公的环保理念,彻底改变了原来东川水泥厂粉尘遍地的形象。同时每年可向当地贡献3000万元的财政税收,提供近300个就业岗位。

稀贵金属产业。稀贵金属产业以前在东川属于空白,随着金山矿业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入注,黄金矿业及锗、铋等稀有金属加工和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稀贵金属产业的规模和运行质量得到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增加,基本实现了各自的目标。2009年,云南金山有限公司投入1亿多资金,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新山金矿一期项目并投产形成采选冶500/日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2012年又完成金矿二期项目和铜矿一期项目的开发建设,达到年产“吨金”和铜矿采选冶2000/日的生产能力。以锗加工为主的云南东昌金属加工有限公司,完成了对锗的综合回收研发、四氯化锗提纯工艺升级改造、锗提纯设备的开发与应用三个课题。已向国家申报专利5项,其中3项为发明专利,2项为实用新型专利,其中三项专利已取得国家专利申请受理,锗区熔提纯设备专利,已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以云南奥宇贵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等稀贵金属加工业,完成了铋冶金炉系统的升级改造,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冶炼烟尘综合回收工艺流程,并于20125月取得《危险固体废物经营许可证》,成为东川区唯一一家具备处置冶炼烟尘类危险固体废物的企业,为云南省乃至国内工艺流程完整度较高和可回收有价金属种类较多的企业;昆明云铜稀贵钴业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500吨钴金属量,成为了目前云南省内最完整的一条钴冶炼生产线,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自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10年间,东川的发展历经曲折,但在省市的关心下,重树信心,建设再就业特区,制定实施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来投资,使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东川多年来就业再就业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难题,这十年是东川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是东川极其重要的十年,为以后东川能有更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